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01-19)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7-01-19 11:17:00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对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重农固本一直是重中之重。能否抓好“三农”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有着重要战略意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也是兴农之要,更是“三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这是做好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遵循。 

  补短板,调资源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同推进 

  近年来,“三农”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支撑作用越来越牢固。可以说,经过粮食连年丰收、财政支持不断加大,在农业农村领域深化改革,基础条件更好了,空间也更大了。 

  居安思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务千头万绪,越要抓关键、抓要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发展方式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营过程中,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和动力。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这项改革才会得人心、见实效。 

  坚守底线不动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粮食既是命根子,也是钱袋子。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是中央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作为前置条件之一,也是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的重要一条。 

  中央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作为前置条件之一,足见中央政府的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也提醒地方政府,时刻不要忘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中央强调“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正是担心一些地方政府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甚至带来农民增收势头逆转,最终使脱贫的农民返贫,影响脱贫目标顺利实现。 

  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是稳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条件和必备保障。 

  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涉的利益方众多,对农村社会的震动很大,容易引起群体事件,因此有关方面在改革中,必须吃透中央精神,把准改革方向。一旦在方向性问题上出现偏差、一旦发生颠覆性错误,将对农村稳定带来不容低估的影响。 

  紧绷“农村稳定”这根弦,从中央到地方始终一刻都不能放松。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时刻注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慎重决策,稳步推进,不能胡干、蛮干。因此,有必要将此作为底线之一,对地方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行为加以约束。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以市场为“导航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农业农村改革以及深化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更加充分发挥好市场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市场导向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才能逐步破解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动力。在改革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为农业农村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除此之外,要在稳定投入的同时,更好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多考虑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改革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要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本支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引领、联动捆绑和聚集放大作用,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