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融媒体
魏后凯:青年论坛开幕致辞(2020-7-28)
作 者:      发布时间: 2020-07-28 16:44:00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采取面对面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里,共同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第四届青年论坛暨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式”,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农发所的人员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夏令营的优秀大学生。在此,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大家的到来和积极参与表示热烈欢迎!

今年报名参加夏令营的共有180多名来自全国78所高校的大学生,我们组成了由农村发展研究系系主任担任组长,14位研究室主任、博导、硕导参加的导师小组进行选拔,开展入营初选和推免生复试工作。各位入营同学可能对农发所和农发系的情况还不太熟悉,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农发所和农发系的学术资源、学术传承和研究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978年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批准成立的,是中国三农研究领域的一支国家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1985年之前为农业经济研究所。在2018年建所40周年大会上,我曾经说过:农发所“在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上,都做出重要贡献、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建所初期,农发所学者对包产到户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明确提出“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对当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农发所还全力支持杜润生领导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为中央“三农”决策建言献策。

随后,农发所对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雇工经营形式、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粮食销售体制改革、农村合作经济等都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研究,并率先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引入中国,开创和引领了我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

近年来,农发所学者又围绕如何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减缓农村贫困、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形成了众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中央决策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大家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三大定位: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三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对农发所而言,中央交办任务、决策咨询任务尤为繁重。近年来,农发所承担了一系列中央交办任务和第三方评估任务,包括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贫困县退出等第三方评估任务,每年为中央一号文件提供政策建议和背景材料,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今年以来,农发所就反贫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冠肺炎疫情对家庭农场的影响等提交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批示。

经过新一轮学科调整,农发所现有11个研究室。新成立了食物经济研究室;有4个研究室进行了更名,其中,土地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室更名为土地经济研究室,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研究室更名为城乡关系研究室,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室更名为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室更名为生态经济研究室;乡村治理、农村组织与制度、农村产业经济、贫困与福祉、农村金融、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等6个研究室名称不变。根据院学科调整规划,城镇化、土地经济研究全部转移到农发所。

农发所还拥有一系列全国性学术平台和院级载体,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设有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了“农村发展经济学”优势学科和“农业现代化”、“贫困与福祉研究”两个重点学科,主办《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两个刊物,主管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6个全国性学会,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个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出版并发布《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农村发展报告》和《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等系列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依托农村发展研究所建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获得农业经济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近年来又获得了区域经济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农发所,农发系教学资源丰富,研究和教学力量雄厚,以小而精、研究型为导向,多年来培养出众多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决策部门、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活跃在政府部门的陈锡文、李纪恒、杨雄、江泽林、韩俊、杜鹰、田学斌等,以及在学界很有影响的林毅夫、蔡昉、陆学艺、周其仁等同志,都曾经在农发所工作或者在农发系学习过。

青年是农发所的未来。目前我所研究人员呈现出“哑铃型”结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年代和80后,70年代人员较少。目前,青年科研人员已经成为我所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在承担国家基金课题、推动学术创新和决策咨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青年学者既是中坚力量所在,也是最大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中国农村发展”。下面我想就这次论坛和今后青年学者研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首先,要聚焦前沿问题。前沿具有不同的类型,有理论前沿、方法前沿、学科前沿、政策前沿等,某些新兴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属于前沿领域。前沿问题就是有需求但还没有解决或者有争论的问题。聚焦前沿问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把握国内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进展;另一是从理论创新需求出发,跟踪和把握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动态。

其次,要把握中国国情。由于中国的国情特点,西方农村发展的某些理论在中国并非具有适应性。我们需要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农村发展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建议。中国的国情特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属于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大国小农”特征、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是开展农村发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深刻了解和把握中国国情特点,研究就会脱离实际,对实践产生误导。

第三,要坚持人民立场。农村发展的任何理论和政策都是具有立场的。开展农村发展研究,一定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提高农民福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比如,目前学界对合村并居讨论较多。本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庄的减少是必然的,对村庄布局调整进行规划引导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进行布局调整和规划引导,因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各地的实践和不同学者的结论具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

第四,要树立批判思维。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动力。要创新就必须树立批判思维,敢于向权威和经典挑战、质疑。在农村发展领域,当前亟需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农村发展学,归纳总结、提炼和提出能够引领学术界以及影响政府决策的农村发展理论、概念、方法、思想和观点。我们要尊重权威但绝不能迷信权威,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对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潮和过时的理论观点进行批判。只有树立批判思维,学术研究才有可能进步。

第五,要深入科学论证。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我们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一定要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数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当前,学术界流行实证研究,并存在照搬西方理论、“有技术无思想”的倾向。注重技术和方法是好事,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理论创新。思想和理论创新才是学术论文的根本和灵魂。我们不能舍本求末,而应该敢于根据中国的丰富实践,提出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并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论证。只有这样,所提出思想、理论和观点才能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才能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