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所内动态
谭秋成研究员在王贵宸同志追思会上的发言(2019-8-15)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9-08-15 10:15:00

尊敬的师母蒋老师,尊敬的蔡院长、魏所长、志雄书记及各位同仁:

1993年1996年师从王老师,后来留所工作。多年来得到王老师的教诲,受益匪浅。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追思王老师的事迹。第一,他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第二,他是农村重要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第三,他是为农民说话的正直的人;第四,他是一个慈祥的长者。

首先,王老师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王老师的研究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82年。这期间有五篇重要文章。第一篇是和魏道南老师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的《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第二篇是和魏道南老师在农业经济丛刊上发表的《试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第三篇是和魏道南老师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包产到户》,第四篇是和詹武老师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第五篇是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的《对新的经济联合的几点认识》。

第二阶段是1983-1995年。这期间王老师思考的是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篇经典文献,其中一篇是1984年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另一途径——联合的道路》,另外一篇是1987发表的《关于外向型农业问题》。此外,王老师和魏道南老师还出版了一部著作《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这是一本非常有影响的著作,它记录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起过程及各种形式。这期间王老师还出国考察了墨西哥、荷兰等国家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发表了多篇考察报告。

第三阶段是1996-2010年。这段时间王老师的创作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峰,重点是关于小农、土地制度以及合作经济的研究。其中有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发表于中国农村观察的《关于改造小农的若干理论问题》,另一篇是《关于南海市平洲区农村股份合作制和股权流动的调查报告》,该文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上。这几篇文章反映了王老师当时对中国小农出路问题的思考。如果我们看中国农村改革史,在理论界真正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农业在长期内将存在小规模家庭经营这件事的就是王老师这几篇文章。

第四阶段是关于生态问题研究,这是他未竞的事业。1997年,康斯坦斯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如何评估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贡献。那个时候我刚好博士毕业,与王老师在这方面交流比较多,他说可以用此方法研究中国的生态价值问题,并用大量时间做这方面的研究。可惜后来生病了,所以说是他未竞的事业。

王老师的研究方面主要分为这四个阶段。我再讲一下他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第一个理论贡献是,他奠定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理论基础。多年来,我们一般会讲王老师是农村改革方面的理论家,或者是农村改革方面理论界的一个旗手,但实际上王老师不仅是在理论宣传上支持改革,而且他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论述有非常强的理论基础和学术价值。这方面有三篇文章,我刚刚在前面也提到了,就是他和魏道南老师合的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的《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和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包产到户》,另一篇是和詹武老师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为什么说这三篇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他讲了一个农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产中的绩效考核难题。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准确考核农民的绩效这就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去激励农业生产者。当时在农村实际上有很多以责任制为名义的改革,我们现在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实际上当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作业责任制,就是这一段作业承包给你,完成后给多少工分另外一类是联系产量的责任。在这三篇文章中,王老师都是强调联系产量计酬的责任制,这就是他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的地方。他认为如果只是考虑作业、不考虑产量的话,最后我们就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贡献。比如说,一个农民做一段工,做完后给他十个工分,但是他可以偷工减料,因为作业责任制没有联系产量。从这就可以看出王老师的理论贡献。我们知道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生产方式,可以从合约的角度来理解。科斯最早提出企业出现是因为市场中有交易成本,后来张五常认为主要是定价成本。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所有的组织形式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怎么样度量个人在组织里面的贡献,第二是在度量贡献存在难度时该如何设立激励机制。说王老师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是因为他对经济关系的了解,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了解,他的理论与西方的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当时王老师还没有了解到西方的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但是他的思想达到了这个高度。这是他第一个理论贡献,奠定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理论基础。

第二是王老师奠定了小规模家庭经营在中国为什么长期存在的理论基础。王老师关于小农的理论的文章发表在1998年,也发表在他1999年的著作《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新论》中。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有些学者不一定能够理解他的思想。20年过去了,他的理论经受住了考验。王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他首先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关于改造小农的思想。按照传统的马克思、恩斯和列宁的说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小农自给自足,排斥技术,不能抗风险,最后必然让位于大规模资本主义经营但是,王老师提出,在欧洲如荷兰等国家,农业都是小规模经营。而且,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自给自足,农民是为社会生产。这就明显与马克思的理论有冲突。为什么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产方式社会化了,这些国家的农业还是小规模经营?按照传统理论应该是大农场和规模经营。王老师是这么回答的,他说有个方面决定了小规模家庭农业在一些国家、特别像中国这种资源禀赋或者土地比较稀缺的国家将长期存在。第一农业机械小型化了,农业机械可以为小农服务;第二农业机械降价了第三,农民自己缺钱买不起农业机械的话,可以贷款;第四,农业机械化可以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这四点我认为现在很多学者和政府部门工作的人都没有理解。目前还有相当部分人在强调土地流转、还在强廹农业搞规模经营。如果我们再回过去看,会发现王老师提出的小农理论是深刻的。早期,斯大林提出搞集体农庄,他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一般农民使用不了机器,没有钱使用机器。毛泽东在1956年论中国农业合作化、搞集体经济时,理由也是农民使用不了机器。但我们看看现实,目前家庭经营的农民都在使用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所以,小规模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并不冲突,王老师举的四个例子是非常符合我们国情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说农业家庭经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他提了一个生产中监督农民困难的例子,比如说让农民去除草,如果你把作业交给他,只讲进度的话农民可能不仅会除草,而且可能把禾苗都除掉了,那你怎么解决?所以他是从这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小农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合理性,这是王老师第二个理论贡献。

除此之外,王老师对合作社的论述、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论述、对双层经营模式改革的论述等,很多方面都是超前的。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还有一点是他的研究方法。他的研究方法就是实地调查,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民交谈。我刚刚来社科院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他多次跟我说,要学习民国时期一些农村问题专家比如卜凯、比如陈翰生他们那种调查方法,和农民多说话,跟农民多交谈,基层干部多交谈,不要老是在县里的政府部门查文件和统计资料,虽然这很重要。而且告诉我要把所有调查得来的材料留着,这些资料过几十年后就很珍贵。

王老师是一些重要农村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当时那个时代涌现了一批支持农村改革的理论家,比如社科院的陆学艺老师,农科院的牛若峰老师。王老师实际上是农村改革理论界的一面旗帜,他在《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新论》里有一节专门讲了他参与改革的一些经历,比如他参加了1980年1月农委举办的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讨论。因为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王老师被当时的农委副主任批评。王老师参与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事例是,1980年7月受农委委托,他和魏道南老师等到河南和安徽省调查了一两个月。调研组回北京向农委汇报时,明确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当时农委的第一副主任说社科院农经所是一家之言,因为同时参加调查的另外三个组是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时势造英雄,实际上不是这样。他在支持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是被多次批评的,他是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的。所以应该说是英雄没有辜负历史,推动了中国农村的改革。

从王老师参与改革的事例也可以说明他为什么是一个为农民说话的正直的人。我觉得只有真正为了农民的利益心怀对学术的敬畏,这样的人才会顶住压力。王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基本上都跟农民访谈,而且不畏艰苦,他要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和需求。

王老师是一个慈祥的长者。我是1987年认识王老师的。1993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博士,应该说王老师高看了我一眼。为什么说高看了我一眼呢?他跟我说,我们采取国外的教学方式,你每个星期到我这里来一次,你读一些文章,然后你讲你读了什么,这个文章为什么好,有什么问题。所以,那一学年我觉得自己进步非常大。因为我看了很多文献,然后跟他讨论。他把自己的观点跟你说清楚,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对农业和农村的了解逐渐增加。王老师在其他方面也给了我支持和鼓励,每次我发表了文章或者做了调查,他都让我过去跟他讲讲。他知道我是湖南人,每次去他家时一定跟师母蒋老师说,小要过来,你赶紧去买点辣椒。所以我是在王老师家吃饭最多的学生。我现在也是这样对待学生的,只是因为研究生院在房山,和学生一个星期见一次做不到,就让他们一个月来一次,讲他们看的文章。这一点是我从王老师身上学到的。

我认为,王老师为4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事业贡献了他的智慧。他的文章、他的著作体现了理性的光芒。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从来不拘泥于教条。正是王老师及他同时代的那一批伟大的经济学家对改革事业的执着和著书立说,为社科院创造了声誉,这些声誉至今荫泽着我们农发所,也荫泽着我们社会科学院。

王老师千古!谭秋成)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