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农发所双周学术会议纪要(2013-03-15)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3-03-15 09:14:25

会议主题:迁村并居集中居住社会经济后果初探——社会转型视角下的迁村并居和集中居住

人:李人庆

人:李周

人:所领导、学术委员、各科室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研究生以及博士后

会议时间:201211211130——1330

会议地点:所会议室

会议记录:白描

 

报告首先就如何理解社会转型以及区分转型社会与社会转型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提出“三农”问题与农村人口的空间布局息息相关。农村居民的低地理流动性是传统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伴随着耕地资源的粗放利用与城乡的比重挤压,人地关系更加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如何在现有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调整农村人口的空间布局,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报告人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都市更新理论。通过对日本社会转型研究的启示进行总结,主张空间重组是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结果。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自给自足式的供给模式逐渐向公共供给模式转变。伴随而来的,是组织、伦理、价值以及财政支付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只有在现有社会转型背景下来研究农村迁村并居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才具有针对性。报告人通过实地考察,对山东省德州市推行合村并居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梳理。该地合村并居采取“三步走”的战略,在合并过程中遵循“五不变一不降”的原则,不搞一刀切,通过应用不同的合并模式来实现治理结构的转变与行政成本的节约。接下来,报告人对迁村并居前、后的福利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项举措虽然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但是如果因为财力不足而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农民,则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基于上述对迁村并居与集中居住案例的分析,报告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方政府行政发展权的限度在哪里?诚然,迁村并居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逻辑,必须得到金融与财政制度的支持。鉴于一些制度不可持续,且多项财政与金融目标同时实现的难度较大,在研究迁村并居与集中居住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改革所处的制度与社会环境。最后,报告人就主要的研究发现与基本结论进行了阐述。

在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的主要观点与建议包括:首先,报告人对多地迁村并居与集中居住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分析透彻且有理有据,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布局的变动趋势。其次,该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短期问题,欠缺长远考虑。事实上,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相比,农民更关心后者。而长期风险主要与户均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政府官员整理土地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德州模式的可复制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建议对所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并做出清楚地界定。再次,该研究应该进一步明确以下三个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效率由哪些指标来衡量?平等由哪些指标来衡量?以及可持续性如何?在把握好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案例进行评价,而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放在国土资源政策如何修订方面。第四,转型社会和社会转型的一个共同问题在于:这种转型是在何种制度下进行的?由谁推动?转型的主体又是谁?这些问题在报告中应该加以明确。第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从而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该项研究忽略了这一点。第六,除了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之外,韩国的新村运动亦值得关注。第七,该研究主要关注政府主导下的转型,对土地考虑较多,而对财政等制度因素考虑则较少。事实上,不同的转型主体,其关注的重点不同,从而研究相关问题时应该进一步细化。第八,案例分析的结论具有特定的背景,宜先建立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分析框架,再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有一般性。此外,建议深入挖掘农户的需求,对城市化、社会组织方式等做出明确界定。

综上所述,此次报告以农村迁村并居和集中居住为切入点,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了该项改革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果,视角独到,结论意义深刻。报告人在借鉴现有研究与日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应用都市更新理论来分析迁村并居问题,体现了研究的创新性。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农村迁村并居现状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准确把握农村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动规律以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整个研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为进一步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完善迁村并居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