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综述(2012-09-26)
作 者: 于 猛 张 晏 周怀龙     发布时间: 2012-09-26 08:31:52

  

  924日,为期两天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圆满落幕。

 

  论坛上,来自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的各界人士,带着对资源节约集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认识、新思考、新经验,齐聚一堂,精彩纷呈。

 

  “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在推动节约集约的大思路上深入思考,在促进节约集约的体制机制上精心论证,在加快节约集约的制度供给上献计献策。” 在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由国土资源部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本届论坛,旨在为专家学者、国土资源管理一线工作者搭建探讨、交流的平台,也是一次面向社会公众的广泛宣传和思想动员。主办方负责人称,论坛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次盛会,也是贯彻落实中央“节约优先”战略的具体行动,将对推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带来深远的影响。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已成为时代的命题,发展的命题”

 

  在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旗帜的指引下,必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坚定地走一条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之路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资源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更加复杂,统筹和维护代际平衡发展需求、空间和权利的任务更加繁重。”

 

  在主论坛开幕致辞中,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开宗明义,“这一基本国情和历史阶段,是我们发展前进的最大前提,也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为开展节约集约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国土资源是发展之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然而,随着三化同步快速推进,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资源供应的压力逐步加大:一方面,土地资源吃紧,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矿产品供应宽松的局面被打破;另一方面,粗放外延式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以打破资源和环境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制约,使经济社会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说。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回顾梳理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不凡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提出,“三个集中”节地挖潜、提高矿产资源“三率”等实践探索亮点纷呈,到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渐入国家视野。2003年,保护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提法首次提出;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

 

  “谁来养活中国人?”“谁给我们土地?”伴随着世纪之问的求解,人多地少的中国,从盲目到理性,最终明确了节约优先的国家战略。时至2011年,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探索步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年头。这一年,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在全国启动,相关评价考核标准体制初步构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正在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要着力做好资源节约的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相协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一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一次次被提及、引用。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我国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任务相当紧迫,这些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不断深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认识,广泛开展资源节约集约创建活动。”

 

  论坛中,专家学者们达成共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已经成为时代的命题,发展的命题。在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旗帜的指引下,必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坚定地走一条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之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实忧患的理性抉择,是走出困境、破解两难的根本出路。”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已破题,并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

 

  围绕着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致力于为资源节约集约提供可衡量的标尺,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

 

  “节约集约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徐绍史部长在论坛上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共鸣。

 

  论坛上,地方典型交流互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广东通过“三旧”改造,三年试点,有效推动了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全省390万亩“三旧”用地,改造后可节约土地超过100万亩,相当于全省10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近40%

 

  浙江省通过开展“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建立以干部考核机制和制定节地挖潜激励措施等,全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江苏省江阴市创新用地思路,打造“节地十八法”:隔江借地、科技管理、二次用地、分期供地、“回头”找地、履约取地、向天要地、点供奖地、考核节地等。

 

  长沙市在黎托片地区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将公路、铁路、城市地铁交通、城市公交等,以立体形式进行构筑,控制和衔接待建项目,分期、有序组织项目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初步估算可以大幅度节约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缩为635.48公顷,预计可节约土地424.85公顷,节地率在40%左右。

 

  云锡矿区提出了“区域矿山”建矿模式,从全局出发,整合矿区资源,走集约化开发的道路。这个方法,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20%30%,采矿工效也大幅度提高。

 

  ……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体制、机制、手段、技术等诸多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把握发展格局’、‘强化约束机制’、‘推动激励创新’等关键环节。事实上,这些年来,围绕着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有限的资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致力于为资源节约集约提供可衡量的标尺、可发动的政策引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坚说。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国土资源管理实行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控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严格准入,控制土地供应“闸门”,明确哪些项目能供地,哪些不能供。国土资源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最新的产业政策,定期发布《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要求的项目,一律禁止;没达到国家要求的规模、条件和标准的项目,严格加以控制。

 

  进“门”之后,则用标准约束宽打宽用,用投资强度、容积率等用地标准捆住粗放用地的手脚。上世纪末起,国土资源大调查设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项目,历时十余年,终于构建了多层次的评价技术体系;2006年启动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摸清了20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家底”,为国家开展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9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就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对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评价考核。在矿产资源方面,则通过全面调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及潜力、开展先进适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建设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构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使其合理开发利用得到保障。

 

  论坛上,大家通过研讨,对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制度形成四点共识:一是以节约集约为路径,实施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通过倒逼生产力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以节约集约为统领,把节约集约作为贯穿国土资源管理全过程的主线,纳入到国土资源管理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当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三是以节约集约为标准,加快节约集约体制机制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提升本地区的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四是以节约集约为主旋律,倡导节约集约的行为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节约集约成为全社会共同行为。

 

  “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没有止境

 

  节约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约和降耗,还在于发展和增效。对企业来讲,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倒逼转型升级,增强和提高竞争能力;对全社会来讲,可以催生新产业,创造新财富,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率

 

  这几年,资源节约集约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由过去的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投入的产出强度,逐渐发展为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导向,大力提高土地、矿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知易行难。”张卓元在论坛上以“一再高喊转方式”的2011年为例作出说明。由于不少地方为追求GDP的短期高速增长,争相发展高耗能行业,当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不小的反弹,由2008年的0.412009年的0.572010年的0.58反弹至0.76新的高位。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使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3.5%的计划没有完成,实际只降低2.01%。“这说明,现有的措施对推动转方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多更有力的措施,才能使转方式取得进展。”

 

  “节约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约和降耗,还在于发展和增效。它是提高劳动等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措施。这对企业来讲,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倒逼转型升级,增强和提高竞争能力;对全社会来讲,可以催生新产业,创造新财富,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率。”深入思考李克强副总理在会见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集体代表时的重要讲话,有专家提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才是经济转型的根本标志。”

 

  如何更好地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高效方向的转变,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围绕着这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论坛上大家踊跃发言、出谋划策。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认为,为保障国内矿产资源供给,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丰富经验:一是加强国内找矿,确保安全底线。加强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把提高国内供应能力放在能源、资源保障措施的首位,并将此作为国家能源、资源的安全底线。二是国家干预矿业市场,通过直接投资或建立补贴制度,促进开展战略矿产勘查开发。三是利用经济杠杆,推动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国内贫矿和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国内供应潜力。四是实施全球战略,利用国外资源。五是推进资源外交。六是通过跨国公司控制全球市场,如扩大非OPEC地区的石油生产。七是加强矿业资本对国际采矿业的控制。八是国家储备调控,增强应急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显冬认为,只有搞好顶层设计才能实现节约集约法律规范的系统功能。在公权管理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中的多头管理以至于“不同谋”,“九龙治水”行政管理的体制必须予以改革;在私权保护上,私权力是抵御公权力滥用的最后一道防线,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在于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他还强调,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在于建立利益引导的激励性管理体制。节约集约的制度必须建立于资源的科学优化利用基础之上,并理顺中央、地方、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要建立起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就完全可以在法治的前提下,调动政府依法行政和商品交换权利人参与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积极性。

 

  “应该指出的是,明晰产权不是万能药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在明确土地产权的同时,要深化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进一步发育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真正享有对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而从根本上解决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时出现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问题,还需要地方政府真正转换职能、真正在行动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涉及宏观经济体制、财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级政府传统的政绩观和干部考核及晋升机制的变革等触筋动骨的大问题。

 

  “节约集约用地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战略体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需有顶层总体制度设计和组合配套政策供给。”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刘彦随提出,国家应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发展绿色矿业,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资源产出率提高15%

 

  为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体系的形成,国土资源部门提出“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制度供给”,启动首批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部署开展37家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引导和带动更多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通过鼓励、示范、引导,总结、推广各地涌现出的好机制、好模式。各地宝贵的探索和经验,为国家层面的节约集约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在实践中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近年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逐步降低。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下降29%,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其中,一些重点大中型煤炭矿区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地下开采回采率达到80%以上;不少矿山铁矿选矿回收率达到85%左右,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到80%50%以上的钒、22%以上的黄金、50%以上的铂、钯、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复杂难选冶等矿产得到开发利用,尾矿、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得到积极利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改革是出路,也是论坛张起的又一面旗帜。“我们必须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从而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在论坛上呼吁。实践告诉人们,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引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发展的活力。未来的资源节约集约之路,需要更多改革助力。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关系民族可持续发展根基。从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上升为国家基本国策和优先战略,从点滴实践探索,拓展为全面推开的政策举措……多年来,我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内涵、外延, 并已经成为导航科学发展新征程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资源节约集约之路,没有穷期。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