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中国粮食安全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国际高层论坛观点摘要(2012-07-20)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2-07-20 09:24:15

 

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小麦—玉米两熟持续增产增效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国粮食安全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国际高层论坛于2012627日~29日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多位专家就中国粮食安全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将部分专家观点摘要如下: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国际农经学会会长Scott Rozelle认为,未来中国农业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演进过程中,中国的基尼系数(0.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33)且呈继续上升态势;二是在食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面临土地和水资源的严峻约束,面临小规模农场、农业从业者老龄化和女性化,以及工资成本不断攀升等问题。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不断推进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科技投资。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研究员认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加快主产区发展,加快主产区发展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县经济。粮食主产区必须发展粮食产业和粮食经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研究员认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在战略上实现“四个转变”:在观念上,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供给渠道;在保障重点上,从“粮食安全”向“口粮安全”转变,切实保障在危机时可影响国家安全的大米和小麦的供给能力;在饲料问题上,从“饲料粮安全”向“饲料安全”转变,在发展饲料粮的同时切实促进草业的生态保护和牧草饲料供给安全;在畜产品和饲料方面,从“进口畜产品”向“适度进口饲料粮”转变,隐性进口“土地和水资源”,提升我国畜产品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研究员认为,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应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着力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逐步扩大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首先,对耕地规模经营应持更加积极姿态;其次,要转变人口城镇化模式,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第三,要妥善安置好释放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何秀荣教授认为,中原经济区在发展进程中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挑战和意义深远的探索。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粮食主产区政府在市场规律与政策调节的配合、与上下级政府以及与农民的博弈将起关键作用,尤其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研究员认为,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八连增”,具有恢复性、脆弱性、替代性、外延型和政策性的特点。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大转型是农业生产的潜在危机,消费者对粮食生产的质量敏感度高于价格,饲料用粮增加是未来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极端气候将加剧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国际形势的复杂多样将加大我国粮食安全风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征兵教授认为,要使农民安心种地,就必须使种地农民的纯收入与打工农民的收入大体一致,必须确定能使种地的平均收入与打工农民的平均收入相等时的种植规模即种地的合理规模。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认为,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农业发展关乎中原经济崛起。河南农业发展首先要走“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之路。其次,要实现从安全粮食向富民粮食转变,从粮食大省向食品大省转变,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再次,河南应积极探索实现农业转型的发展路径,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教授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河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4/5,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只有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才能突破耕地的约束,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教授认为,在土地以不可逆转之势减少的背景下,通过农业科技实现粮食增产是完全可能的。研究表明,河南小麦、玉米生产潜力可分别达到803公斤和1316公斤,而河南小麦、玉米近三年平均亩产仅为390公斤和385公斤,因此,向科技要粮食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必须通过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必须以规模经营主体为有效载体,否则,农业科技的成效将大打折扣。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吴一平教授认为,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是确保河南省粮食核心区顺利建设,妥善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矛盾的有效路径。在传统农区用90%的土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单产可以保证粮食总产;用10%的土地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高效循环农业,通过劳动集约、技术集约实现就地转移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关键是要解决投资门槛、技术门槛,降低成本,创建品牌,确保产销对接,保护农民利益,实现产品增值,提高农民收入。

 

(赵翠萍)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