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第4期)”举行(2017-04-19)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7-04-19 10:16:00

   

    

  4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了“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第4期)”。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作了题为“城乡中国之乡村转型”的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朱钢研究员主持本次活动。 

   

朱钢研究员主持会议

    刘守英教授认为,中国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动进入“农二代”时代,这一代农民的典型特征是:离土出村、与土地和农业的关系疏离、人走资本不回、职业和生活方式及交往规则的城市化等,由此带来了一场历史性的结构革命。中国已回不去“乡土中国”,但也不可能很快抵达“城市中国”。“城乡中国”将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经济社会形态,从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乡村在这一格局下正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型。

 

  刘守英教授作报告 

  城乡中国下的乡村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功能、形态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随着农地经济重要性的下降,粮食安全观念的变化,农业功能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居民健康、休闲以及生态服务,农业的形态也将发生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多业融合、服务化及满足城市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向以机械和社会服务为主,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农民的异质化。不同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分化加剧,土地主要由第一代农民工打理,家庭农业变成家长在家种全家的地,种地在乡村成为一个被私下看不起的营生;第二代农民工没干过农活,不知道地在哪里,也不会回去种地。第三,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的经营体制面临大考。2010-13年的耕地所有权变化显示,2010年归村所有的土地是37.8%,归村民小组的是50.9%,归乡镇一级所有为11.3%。到了2013年,归村所有的土地是41.1%,归村民小组的是51.5%,另外7.4%的土地是归乡镇一级所有。发达地区的所有权越来越往行政村一级靠拢。第四,村庄制度的巨变。村庄是中国乡村转型的关键。随着人口迁移和农民与村庄关系的变化,村庄出现剧烈分化,大部分村庄的衰败与部分村庄的勃起兴旺并存。宅基地制度是阻碍村庄转型的重要因素,这套特殊的制度安排导致村庄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第五,城乡关系进入城乡互动阶段。由上一阶段人、地、资本单向流往城市转向人口城乡对流、资本下乡的城乡互动。 

 

  互动环节 

  “中国未来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存在城乡中国的阶段,并在这一特征下思考和制定相适应的公共政策。”刘守英教授总结道。 

 

  论坛现场 

  供稿人:马翠萍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简介: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双周学术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发所致力于将论坛办成国内外知名学者讨论中国农村发展及相关问题的高端智库平台。 

  报告人简介: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部副部长,国务院发展中心城乡统筹基础领域负责人。中央政治局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2030》以及《中国高效、包容、可持续城镇化》专项负责人。国土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其代表性论文有《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翻译著作主要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等。近年出版的有影响的土地专著有:《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直面中国土地问题》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曾对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及地方试验产生过重要影响。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