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檀学文:为没有贫困的乡村繁荣而努力(2020-6-1)
作 者:      发布时间: 2020-06-01 16:41:00
     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入关键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贫困与福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檀学文研究员致力于贫困与福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工与城市化等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持续推进精准扶贫思想研究工作。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檀学文研究员。



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进行贫困户调研。左3为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檀学文研究员。 资料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紧要关头,您认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应注意哪些工作。

  檀学文:的确,五年脱贫攻坚期,已经进入最后一年。截至2015年底,全国还有5575万人,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都还处于“戴帽”状态。到2019年底,贫困县只剩下52个,贫困村只剩下1113个,贫困人口只剩下551万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所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本来,前几年的脱贫攻坚打下了良好基础,2020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面临良好的形势,问题不在能否打赢,而在于脱贫成效和质量有多高。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已经做好的工作部署和预期都形成了很大冲击。从中央到地方已经相应地做出了高强度的回应,确保脱贫攻坚朝向既定目标前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完成一定的新增就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两项最重要目标,而保就业又对决胜脱贫攻坚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今年党和政府工作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脱贫攻坚收官战最大的外生影响因素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要注意到三个层面:一是疫情冲击对剩余脱贫任务的直接影响,应该说这个影响虽然严重但是面比较小,比较容易应对。二是脱贫户的返贫风险,脱贫户已是建档立卡户的绝对主体,他们的收入差距比较大,难免有一部分外出打工或农业经营会受到影响。三是疫情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较长整体性影响,这会对包括建档立卡户在内的农村劳动力整体就业形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使一部分边缘户更易于陷入贫困。后两个层面的影响程度目前还难以估计,但是不容忽视。

  因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绝不只是551万未脱贫人口的事。要将保障全部脱贫的视野扩大为监测全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农村经济形势,建档立卡户之外的边缘户的监测范围,不要设定特定比例,而是应测尽测。我赞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特殊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较大幅度增加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力度,借助公益性岗位开展农村社会建设;加强消费扶贫力度,拓展销路和改善贫困地区产品品质、物流效率、市场化经营同步推进;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介绍下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中参与的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檀学文: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迅速启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这是一个依托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传统的国情调研特大项目。根据项目设计,我院十多个所局级单位联合二十多家各地的大学、社科院等,共成功实施了100个村级国情调研。这100个样本村广泛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绝大部分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每个样本村都有一个子课题组进村入户开展实地调研,至少对60户居民开展入户问卷调查,还要针对特殊村情开展深入专题调研,了解每个村精准扶贫做法和精准脱贫效果。2018年底,第一批20本百村调研村庄报告正式出版,并作为当年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期,百村调研的总报告、总课题的结项以及剩余的村庄子报告,都要在今年完成。

  百村调研总课题组下设项目协调办公室,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牵头,农村发展研究所和社会学所的几位同事参加。我有幸加入这个团队,和大家一起,并以我所在的研究室作为支持力量,为百村调研项目的推进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执笔设计了调研方案和调研问卷,组织数据的收集、录入和清理,为各子课题组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总报告。前不久,总课题组专门召集了一次会议,对总报告初稿进行了讨论,根据专家组的意见,总报告将以贫困村脱贫能否实现内生发展为主线。实际上,没有贫困的乡村繁荣是我的治学愿景,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百村调研承担了大量工作,所长魏后凯研究员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亲自指挥和协调各项工作。全所科研人员以及合作的外单位学者,共承担了39个村庄子课题;贫困与福祉研究室以及合作的外单位学者,共承担了12个村庄子课题。




 

2017年8月,中国社科院农发所课题组在安徽利辛县永顺村扶贫产业基地调研。资料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精准扶贫,要求“干在实处”,强调“绣花功夫”。请您举例介绍生动诠释“绣花功夫”的例子,如何理解和运用“绣花功夫”。

  檀学文:“绣花功夫”和“干在实处”,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绣花功夫”绝不只是花拳绣腿,甚至也不限于把建档立卡的材料做得漂亮,而是要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大凉山“悬崖村”藤条天梯的事情,当地政府想办法为这个悬崖上的村庄安装了固定钢管的天梯,其他部门给解决了通讯等问题,山上老百姓出入方便和安全了,旅游人多了,农产品销路增加了,自然就能脱贫了。这种解决“疑难杂症”的例子,我们在调研中遇到不少,都是对“绣花功夫”的生动诠释。

  湖北省长阳县木桥溪村位于大山之上,不缺耕地和生态,就缺水。镇村干部花了几年时间在周边的高山峡谷之间寻找水源,又想方设法创新架设水管方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多方筹集资源,投入150万元架设成功,解决了192户人畜饮水问题。这被誉为“空中红旗渠”,与“悬崖村”的钢管天梯交相辉映!

  云南省怒江州由于历史和区域原因,适龄儿童失学辍学较多,居住分散和上学路途遥远也是客观因素之一。当地一所农村中学——架科底中学,专门聘请了一位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担任校长,找回大量失学辍学学生,开展一系列生活习惯、文明行为、文化课的补偿性养成教育,为很多学生开拓进职高学习一门技艺的机会,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教育扶贫功能。河南兰考县杜寨村的第一书记,为了示范和推动村里计划发展的主导产业,自掏腰包,用市场价承包蜜瓜大棚,在工作之余开展试验示范,带动效果良好。

 

  对于“绣花功夫”,我曾经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深化研究》(刊载于《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9期)中将其总结为精准扶贫思想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往往面临常规思维和做法解决不了问题。例如,悬崖村修建钢梯,只有在脱贫攻坚格局下,秉持超常规思维,多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成“超值”的解决方案。



 

2018年5月,在云南怒江州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左为架科底中学校长字跃芳,右为檀学文研究员。资料图片 

2019年3月,中国社科院农发所课题组在河南兰考县杜寨村蜜瓜大棚基地调研。 资料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贫困问题研究工作中,可否介绍下你们与哪些机构开展了较深入的学术合作。

  檀学文:学术工作需要合作。这几年来,我们与几个重要的贫困问题研究机构的横向学术交流是比较多的。在合作开展研究方面,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精准扶贫百村调研项目中。中国社科院院内参加研究的所局级单位一共是14家,而院外参与的研究机构达到了27家,他们有的独立开展研究,有的与我院学者合作研究。

  我们曾与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启动了《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的研创,现在这项工作主要由中国社科院独自承担。我们与扶贫办的合作比较多,其中突出的是连续承担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抽查项目,由团队首席吴国宝研究员领衔,研究室全员参与。我们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共同开展农民工市民化监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需求等研究。我们与贵州省社科院在院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贵州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建设研究,并出版了相关成果。

  不足的是,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目光向内,比较研究和国际合作还非常有限。2019年底,课题组曾到东南亚国家考察他们的贫困识别、贫困信息系统和瞄准式扶贫的做法,也和一些有相当水准的学术机构和团队进行了交流,深感贫困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下一步对相对贫困问题开展研究时需要补齐的“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网: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实现后,还面临很多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您认为应该继续深入开展哪些工作。

  檀学文:下一步的反贫困思路,尤其是“十四五”时期,要从两个层面看。第一个层面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现行标准下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这是就现行标准或绝对贫困标准而言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脱贫人口还会比较脆弱,需要加强监测和跟踪扶持,防止返贫;二是产业、就业、搬迁等扶贫措施以及扶贫资产需要得到妥善处置,使其能保值增值和有效分配,继续发挥有效抑制返贫作用。第二个层面是如何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目前全世界只有极少数规模小而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可以说是基本消除了相对贫困。因此,解决相对贫困需要长效机制,也需要长期进程,不必、不可追求短期内取得明显进展。对“十四五”来说,我觉得还是应以探索、试验、积累、对外学习和比较研究为主。

  例如,我们在“十四五”规划预研中就提出,可以尝试构建多元的相对贫困标准体系,推动由农村扶贫开发体制向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反贫困体制转型,推动将开发式扶贫政策融入乡村振兴和落后地区发展支持政策等。总之,“十四五”时期对于解决相对贫困可以“谋定而后动”。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问您近期还准备推进哪些学术工作。

  檀学文:除了上面提到的研究工作、项目,我现在手头上比较重要的研究工作有两项:一是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这是一部研究专著,已有一家重要出版社约稿,团队的多位同事参与。二是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我们对全国的整体经验做了总结,将海南省的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省级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调研,目前也是万事俱备,只欠时间。

  下一步,在脱贫攻坚期后,可以从贫困研究的超常规状态适当放缓下来,多深化相关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多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将对相对贫困的研究与收入分配、共享繁荣、居民福祉的研究结合起来。

  贫困与福祉研究的学科基础既包括发展经济学,也包括福祉理论。我们既希望能对农发所的农村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有所贡献,也希望在福祉框架下的研究有所突破。我们团队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有资深的学科带头人,也有研究新锐,学科发展的前景光明。当前学科发展的压力也很大,需要进一步突破人力、知识结构的限制,时不我待,奋力推进。比较理想的是,我们能把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功能发挥好,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平台,在全面范围内推动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

 

  记者 曾江 华夏,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