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胡冰川、刘长全会见德国驻华大使馆一行(2021-4-28)
作 者:      发布时间: 2021-04-28 16:54:00

2021年3月30日上午,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科研处王蕊在我所会议室会见了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经济事务协调官卢默岑(Moritz Lumma)先生、食品与农业参赞魏安胜(Axel Wildner)先生、经济处郑媛媛女士、中德农业中心德方执行主任周裕耕(Jürgen Ritter)博士及翻译Xu Ruonan女士一行5人。双方的交流主要集中在粮食安全、农业国际合作和畜产品贸易领域。

 

 

 

德方希望了解中国在以上方面的前景、挑战与政策规划,特别提到非洲猪瘟的影响。

胡冰川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老龄化,而不是粮食危机和短缺。中国粮食安全是指淀粉类、谷物类食物,即所说的粮食,需要由中国自己生产,其他多元化食物,如肉类、水产品、水果等可从国际市场进口。非洲猪瘟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市场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生猪存栏量减少了40%,给上游饲料产业带来很大波动。在瘟疫初期造成玉米、大豆过剩,之后中国政府花了大量精力复产、扩产,包括支持生猪养殖,提高生物安全标准,扩大养殖规模等,到疫情后期玉米、大豆又转为不足。所以2019-2020年期间,中国大量进口了肉类,包括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猪肉产品。从世界范围看,肉类进口来源非常多样,最主要的来源国在欧洲大陆。2020年肉类最大进口来源国,在欧洲分别是西班牙、德国和丹麦。但谷物类进口,如玉米、大豆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

从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角度,目前全球约有7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和饥荒,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海外投资增加全球粮食产量,从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不管从商业利益还是全球、人类角度出发,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目的都不是到一个地方投资后把资源回运中国,而是致力于2030年全球零饥饿目标的实现。

刘长全提到近年中国实现谷物产量稳定增长,但是人均谷物直接食用消费趋于下降,谷物供给和需求有一定偏离,并导致谷物库存及谷物用途结构的变化,谷物工业用途和饲用的比例在增长。最突出的结构性不平衡是口粮相对过剩,饲用粮相对短缺,因此可以看到过去这些年中国在高粱等饲用谷物和畜产品方面的进口快速增长。中国有一些争论:是进口饲料还是进口畜产品。

对于猪肉来说,中国猪肉人均消费量自2015年开始进入绝对下降,对牛羊肉和乳制品需求在增长,畜产品消费结构多元化是大趋势。非洲猪瘟导致生猪存栏在短时间内快速减少,对短期消费冲击比较大,所以要恢复产能、保障供给。但是,长期来看猪肉总供给减少是一个趋势。从提供基本营养角度看,养猪是最有效的,耗粮最低。牛羊肉需求增长后,对资源、饲料供给要求较高,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会有更大的挑战。

中国饲料粮和畜产品新增的进口需求在国际市场新增的供给里占比较高。中国跟各大进口来源国有进一步合作的需求,但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未来国际市场供给有多大增长潜力、欧盟国家是否有潜力增加生产能力,也是我们关切的一个问题。此外,欧盟各国农业主要依靠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补贴,以德国奶农为例,一年纯收入的50%来自欧盟补贴,如果欧盟不再补贴,还能有多少人从事农业生产。

德方回应欧洲肉类生产呈下降趋势,生产能力基本见顶,产量不可能会翻番。但肉类加工能力可能增加。欧洲粮食主要用于酿酒,并出口酒类。德方不认为欧盟会停止补贴,大胆预计如果停止补贴,那么农业将无法维持,从事农业的人会非常少,到时德国也只能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

双方还就合作社进行了交流。德国合作社是十九世纪农民自发成立的自助组织,二战后随着德国经济发展,大部分农民不再从事农业,因此合作社从80万家降至30万家。目前90%的农业生产和加工通过企业完成。刘长全介绍,中国支持合作社发展主要是为保障农民权益,一方面在制度上完善标准和加强合作社标准化建设,保障收益公平分配和社员平等参与,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补贴资金一般按股份分给成员,以提高普通社员收益分配地位。

最后,德方介绍了中德农业中心和农业参赞角色。德国农业参赞由大使根据需要提名,农业参赞属于农业部官员,根据贸易和实际业务需要配备。德国使馆农业参赞是德国农业部派驻外交部的人员,主要任务是支持国际农业合作,工作主要是陪同德国访问团参访、服务双边谈判、展会、农产品资质认定等。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设农业参赞,而是德国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国才设立。中德农业中心是两国领导人为促进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于2015年成立,主要开展农业政策研究、企业对话和学术交流。近期关注三个领域:智能农业、选种育种、农村地区发展。该中心直接合作伙伴为中国农科院,未来也希望与我院同仁加深合作。

(供稿:科研处)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