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新著简介
党国英著《经济学理性》
作 者:      发布时间: 2006-07-07 14:03:00

内容提要

 

    作者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百余篇经济学随笔和评论,挑选出大约一半结成这个文集。又按照内容把这些文章大体归为10个题目,算是本书的10章。作者把这些文章的写作看作是一种经济学的普及工作。如果说作者的工作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把经济学理性用来分析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人类太容易犯错误,太容易在思考问题时偷懒、走捷径,太喜欢用教条替代自己的思考。一个对象,越是与自己的利益缺乏直接关联,人们在思考时越是不愿意深入。深入地思考似乎对少数人才是乐事,而深入思考并不常常是正确思考。如果思考者自认为有公正的立场,有良好的愿望,不看重思考的方法和逻辑,浪漫主义幻想就会像梦魇一般上身。也许身受经济学多年的熏陶,作者对浪漫主义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并保有持久的批评冲动。书的内容应该是这种批评的记录。

 

 

序:人类幸亏有了经济学

 

    人类幸亏有了经济学。

    在人类向蒙昧主义决战的时候,经济学一马当先。那是在十六世纪前后,经济学的前奏曲——重商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它以自己的世俗立场与传统宗教的蒙昧主义相对垒。重商主义的理性是原始的,粗鲁的,但它的革命意义却是杰出的,因为它给人类的理性思考开辟了通道。没有世俗的追求,就没有理性思考的可能性。相信上帝安排好了一切,人类除过盲从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经济学的理性探索是从古典主义经济学开始的。人总要追求自己的福利,而不是为上帝作出奉献,不论这个上帝穿着什么外衣。经济学家把这看作人类的本性,但这不应该说是经济学家的发现;经济学家只是说出了别人不肯说或不敢说的真相。经济学家发现的是市场交换的意义。只要交换是自主的,并限于私人领域,交换双方必然获得福利;交换产生分工,分工产生效率;交换是福利的源泉。然而,人类从来就没有告别强制,最大的强制力来自政府,来自国家。有了强制,自主交换这个原则就受到损害。但这个时候经济学的逻辑已经延伸到了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也许政府和国家是必要的。经济学有了它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发现:大众与政府之间也是一种交换,这种交换越是契约化,越是公平自主,社会福利也就越大。就这样,经济学把自己的理性触角伸向了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从此,政府和市场或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正规领域。

    经济学理性的所向披靡,部分原因在于它倚重两条强健的腿。

    一条腿是心理学。心理学支撑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人是“经济人”,人总在追求自己的福利最大化。人不仅追求物质的福利,还追求心理的满足,包括荣誉、尊重和爱情等。总有人怀疑人的利己倾向,但心理学家发现,慈善工作者之间也在竞争,并在这种竞争中心存嫉妒,可见,人在实施“利他”行为时,也在满足着自己。如果人利他行为招致自己的痛苦,利他行为是决然不会发生的。有了对人的行为的这种统一的判断,经济学就可能演绎自己的逻辑体系,就不必为人的浪漫主义幻觉而感到迷惑。

    另一条腿是数学。数学让经济学能够严谨地把握现实,并对自己的结论做出检验。只要前提正确,数学就能帮助经济学家正确地推理,经济学家犯错误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数学使得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技术化的分析,极端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干扰因此而大大减弱了。当传统宗教作为理性的敌人退却之后,极端意识形态变成了理性张扬的主要阻力。遗憾的是,有的人文学科不是去宏扬理性精神,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极端意识形态的帮凶。经济学家在固守理性主义的精神堡垒,他们努力把一切意识形态教条技术性地化解为可以检验的科学研究对象。这不是因为经济学家比别人更智慧、更高尚,而是因为经济学家幸运地拥有并热爱自己的分析工具。

    在学者队伍中,经济学家也许是最不自信的一群。经济学的两条腿还没有真正成熟起来。心理学被证明依赖于生理学的进步,而生理学还远不成熟。数学相对于复杂现实的研究需求来说,也还不够成熟。尽管最新的数学成就往往被最快地应用到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面对复杂问题还是感到力不从心。连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也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直觉对现实问题作出判断,并不免闪失,不免犯错误。好在是数学工具训练了经济学家的大脑,使得他们比旁人的直觉来得可靠。

    是的,幸亏有了经济学。人类太容易犯错误,太容易在思考问题时偷懒、走捷径,太喜欢用教条替代自己的思考。一个对象,越是与自己的利益缺乏直接关联,人们在思考时越是不愿意深入。深入地思考似乎对少数人才是乐事,而深入思考并不常常是正确思考。如果思考者自认为有公正的立场,有良好的愿望,不看重思考的方法和逻辑,浪漫主义幻想就会像梦魇一般上身。经济学是医治浪漫主义的良方,不管这种浪漫主义有左的还是右的色彩。

    在我下笔写这篇序言的时候,中国经济学界正在清点自己经济学家的数量;有人清点以后发现中国的经济学家寥若晨星。我在大学讲坛上讲授经济学,并应用经济学来研究农村发展问题,这个身份是不是经济学家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重要。收入这本书的文章便是我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经济学的普及工作。如果说我的工作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把经济学理性用来分析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不是命题作文,而是批评浪漫主义引发的心里话。我自己有时也不免浪漫主义,这在文集里是不是有所反映,将倚重读者的慧眼。

    书中的文章能够先在报刊杂志上问世,多亏一些编辑朋友的督促;现在汇集成册出版,又与陈艺静女士的热心勤勉有关。我对他们心存感激。

 

2005126于北京天通苑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