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新著简介
徐鲜梅:无工业村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山东良乡一村国情调查报告(2016-06-07)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6-06-07 15:45:00

 

 

 

 

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卷

主编   

张晓山

 

无工业村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山东良乡一村国情调查报告

 

徐鲜梅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3月第一版


 

内容简介

    “经济学在迅速发展自身的逻辑分析工具和数学描述语言的今天,田野调研仍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无工不富”尚未给“无农不稳”留下“多少余地”,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代言”。中国无数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和无数村庄农业工业化的“暴富”不仅继续转移了“农村剩余”,而且给“无工不富”注入新的“要素活力”。

    伴随着首席村主任赵波的到来和第一书记徐勇的“加盟”,山东青岛胶州里岔镇良乡一村——“里岔黑猪”繁育基地、杏鲍菇农产品生产地,吹响了“无工业村庄现代农业发展革命”的号角,大胆并审慎地踏上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努力探索和尝试“中国农村建设新道路”。

本书基于实地调查与翔实的数据,从历史与发展视角及逻辑秩序,以“农业内在生长、农村内生变量、农民自主发展”为基准点(Benchmark)或参照系(Reference),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这条轴线,对“良乡一村”的建设全貌、全程,以及生产要素、产业活动、市场化度、生活状态、福利水平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包括新村建设设想,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职业农民培育设计,村庄资源、资产、资本及劳动力状况与市场化进程测度等;重点对其发展思路特点、农民创业增收路径、土地要素配置手法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核心问题进行剖析。   

良乡一村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及土地整治新思路新尝试,颇有突破、创意和时代特征,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特殊性、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性;展示了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在其新型城镇化道路上,鼓励企业家参与农村发展,倡导“村企联盟”,  “选派第一书记下乡”,以及从财力反哺农业单条腿扶农扩展到人才智能助农“双条腿走路”的制度安排,具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绝对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乡村建设不能靠‘涂脂抹粉’”,“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人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化、智能、特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对直接经验的解释是任何思想得以成立的唯一依据,而思想的起点是对这种经验的分析观察。

                                                 ——怀特黑德《过程与现实》

    行政村是中国村民自治的基本单位,发挥着组织农民建设、农户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功能。费孝通、黄宗智、杜赞奇、彭慕兰和阎云翔等是研究中国村庄的代表人物,且颇有成就。费孝通的村庄研究成果(江村经济)被认为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他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调查剖析了江村(开弦弓村),从乡村生活、农业经济、农民人口利益与需求中寻找文化基础元素。并指出:中国越来越迫切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此外,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故意或是无意,对这个群体均是有害的。它可能会导致令人失望的后果——预先假设了不存在的力量或是忽视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黄宗智对华北小农经济的研究也可堪称研究经典。他指出:任何人如果试图把中国的实际情况等同于其中任一理论模式(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与恰亚诺夫的道义经济理论)就会误人歧途。并将实体主义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继承了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解小农的“第三条道路”,开宗明义地描述了中国小农的综合特征——中国小农既不完全是恰亚诺夫等实体主义者笔下的生计生产者,也不完全是舒尔茨和波普金等形式主义者所描述的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小农。小农作为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治体系下的成员,既是自给自足的单位,又可以是市场生产者。

近几年,在宏观政策和特殊语境下,中国村庄研究再度成为热点,且出现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的,并由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教授和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教授总体负责的《中国国情村庄调研》最具代表性。笔者有幸再度成为中国国情村庄调研项目的一员,并承担山东省青岛市胶州里岔镇良乡一村的调研任务。

(一)

    “无工不富”尚未给“无农不稳”留下“多少余地”,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代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迅速增长和财富的骤增进一步“捍卫”了“无工不富及其唯工业论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霸主地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选择的“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调”的转移事实表明了中央政府对“现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路径选择”的肯定态度,同时折射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新格局”,使“无工不富”的影响如虎添翼。中国无数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和无数村庄农业工业化的“暴富”不仅继续转移了“农村剩余”,而且给“无工不富”注入新的“要素活力”。

    在“无工不富及其唯工业化”思想势力的“围剿”下,人们开始关注和反思,“中国GDP增长和财富积累”道路选择是否存在与“无工不富及其唯工业化”不同的“路径”?农业、农村和农民“内增、内生、自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是否可能?  “工业农业化,利用工业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思想武装农业,无工业的村庄发展”是否可行?

    伴随着首席村主任赵波的到来和第一书记徐勇的“加盟”,山东青岛胶州里岔镇良乡一村,“里岔黑猪”繁育基地、杏鲍菇农产品生产地,吹响了“无工业乡村现代农业发展革命的号角”,大胆并审慎地踏上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努力探索和尝试“中国农村建设新道路”。

    调研发现,良乡一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视野规划,村庄治理策略愿景,可用资源要素配置手法,村委新班子的革新思想”,以及所凸显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市场性,当代村庄建设的文化性和时代农民能力培育的迫切性等增量元素和增值变量,值得全面挖掘和系统剖析,并载人国情村庄史册。

(二)

调研结论表明,良乡一村无工业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蕴含着中国村庄建设转型发展路径的现实性和示范性,不仅关系到“谁来治村、谁在治村、谁会治村”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导向问题,势必关乎中国“三农”内生资源要素酵母、孕育和高效配置,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实质和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范式的问题。

张晓山教授认为,良乡一村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经验展示了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在其新型城镇化道路上,鼓励企业家参与农村发展、倡导“村企联盟”“选派第一书记下乡”,从财力反哺农业单条腿扶农扩展到人才智能助农反哺农业“双条腿走路”的制度安排。具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农村绝对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乡村建设不能靠‘涂脂抹粉’”,“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人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化、智能、特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良乡一村“当代新村建设设想”“现代农业发展思想”“村庄治理试错性策略”“三农持续发展新秩序”“资源要素配置新思维”和“职业农民培育新概念”,以及“小有良教、老有颐养、病有好医、住有宜居、技有所用、劳有所得”的农民福利机制和人地剥离及货币化市场配置农地确权实践,颇具有经验性和启发性意义。

    在良乡一村治理团队看来,中国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步履艰难,未能获得预期效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未能按照“三农”的内在逻辑程序进行制度安排和资源市场配置。并认为,中国“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正是“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农业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从而农民问题迎刃而解。农民关心的是实惠和利益,而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民收入的源泉;农民关注的是城乡差别与城乡不平等待遇问题,只要农村环境改善了,城乡差距缩短了,福利待遇增加了,有更宽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有更多的公共产品可以分享,农民也就满意了。这一切均有赖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建设新型农村。

良乡一村的“土地整治与配置”思路和办法,颇有突破、创意和时代特征,包含着合规律、合逻辑的地权“元素”,一定程度上影射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与农民土地权益的复杂性。在“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思想指导下,以农民为单位,按其经营能力、职业水平与年龄,把村民划分为:耕作农民、务工农民、技术农民、经营农民和其他农民(不耕作者、缺乏技能者和无业者等),以及60岁以上者和60岁以下者,从而以货币化为载体,将“土地与农民”进行剥离,实行“集体所有、分类经营”的土地耕作制度。

(三)

    村情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良乡一村共有人口548人,其中,男性271人占4945%,女性277人占5055%。16岁以下75人占1369%,162583人占1515%,263568人占1241%,364587人占1586%,466014 1.人占2573%,60岁以上94人占171 6%。全村劳动力335人,占全村人口(548人)的611 3%,其中,1660岁的309人,占劳动力的9224%。在劳动力(309人)人口中,务农人员比重为5372%(1 66人),其中女性务农人员占4578%(76人),经商人员比重为1068%(33人),打工人员比重为3560%(110),其中女性打工人员占4818%(35人)。全村初中至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64人,其中,初中17人占2656%,高中35人占5469%,大学生12人占1875%,女性大学生8人占6667%。

    全村土地面积11606亩,其中,耕地面积1020亩(水浇地100%),居民用地636亩,公共设施用地34亩,交通用地475亩,商业建设用地261亩。农户承包耕地面积1020亩,由140户农户承包经营。其中,承包耕地面积5亩及以下的农户60户、占4286%,合计:130亩、占1275%;610亩的农户46户、占3286%,合计320亩、占3137%;1120亩的农户24户、占1714%,合计270亩、占2647%;2140亩的农户8户、占571%,合计180亩、占1765%;41亩及以上的农户2户、占143%,合计120亩、占1176%。经营面积114515亩,耕地流转面积6411亩,其中,流转入面积4193亩、占6540%,流转出面积2218亩、占3460%。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2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0万元、占5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00万元、占500%。全村农户(140户)家庭总收入11667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66933万元、占5737%,工资性收入41631万元、占3568%,财产性收入2337万元、占20%,转移性收入5776万元、占495%。其中,高收入户家庭收入总额45769万元、占3922%,户均1635万元,最高收入户6296万元,最低收入户1108万元;次高收入户家庭收入总额28143万元、占2412%,户均1005万元,最高收入户1107万元,最低收入户9万元;中等收入户家庭收入总额22486万元、占1927%%,户均803万元;次低收入户家庭收入总额14883万元、占1276%,户均532万元;低收入户家庭收入总额5396万元、占463%,户均193万元。

    截至2012年年末,全村电力用户、电话用户和自来水用户均达到100%;新农合农户参合率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户比重8929%。村小学教职工中,本科文化程度的教师比重为3478%,专科的比重为2609%,中专及以下的比重为3913%。

(四)

    户情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良乡一村调查户(50户)家庭总收入4519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人29683万元、占6567%,工资性收入13101万元、占290%,财产性收入591万元、占13%,转移性收入1822万元、占403%。家庭消费总支出28150万元,其中,经营费用支出14797万元、占5403%,生活消费支出12175万元、占4191%,财产性支出129万元,转移性支出1049万元、占361%。家庭纯收入总额30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4886万元、占4897%,工资性收入13101 万元、占431%,财产性收入591万元、占194%,转移性收入1822万元、占599%。其中,高收入户家庭纯收人总额1 2 186万元、占4009%,户均1 21 9万元,最高收入户2296万元,最低收入户924万元;次高收入户家庭纯收入总额736万元、占2422%,户均736万元,最高收入户843万元,最低收入户643万元;中等收人户家庭纯收入总额5306万元、占1745%,户均53 1万元,最高收入户622万元,最低收人户444万元;次低收入户家庭纯收入总额376 1万元、占l 237%,户均376万元,最高收入户441万元,最低收入户325万元;低收入户家庭纯收入总额1785万元、占587%,户均178万元,最高收入户305万元,最低收入户055万元。

    2012年,良乡一村调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145415元,比全国农户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的水平高8367个百分点,人均最高纯收入45920元,人均最低纯收入2760元。其中,高收入组人均纯收人281073元,比全国同比19009元的水平高4786个百分点;’次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63232元,比全国同比10142元的水平高6095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28776元,比全国同比7041.元的水平高8289个百分点;次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95953元,比全国同比4807元的水平高9961个百分点;低收人组人均纯收入5804元,比全国同比2316元的水平高151倍。

    2012年,良乡一村调查户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46元,比全国农户同期农民人均活消费支出5908元的水平高234个百分点,人均最高生活消费166848元,人均最低生活消费22363元。其中,高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11310元,比全国同比10275元的水平高6238个百分点;次高收人组人均生活消费68548元,比全国同比6924元的水平低099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54145元,比全国同比5430元的水平低029个百分点;次低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41387元,比全国同比4464元的水平低729个百分点;低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22363元,比全国同比3742元的水平低402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比重为444%,衣着比重为743%,居住比重为1761%,交通通信比重为818%,医疗保健比重为957%,家用设备比重为327%,文教娱乐比重为817%和其他比重为137%。

(五)

    在无工业现代农业发展命题下,中国“圈地运动”的经济学意义何在?农业职业农民如何培育?“政府、企业、农民”如何有效联动?哈耶克指出:“一个致富得势的世界胜过得势而致富的世界。”同理,“企业家成为村主任所治理的村庄势必普遍优于村主任成为企业家所治理的村庄”。“谁在治村、谁能治村”是中国村庄建设转型与市场化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村庄自身的发展,且关系到“三农”整体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中国村庄的生死存亡。“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指示中,包含着“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资源”“市场作为一种配置工具”“市场作为一种农业发展路径”的内涵及意义。在资源要素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是一切其他要素作用的关键和核心。在现代资源市场配置理念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框架下,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组织部启动和实施了“能人治村工程项目”和“第一书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其效果如何、能否仿效和推广,备受关注。

    本村庄调研,从“第三方、研究者”的角度,选择良乡一村进行调研、考量和测度。结论表明:第一,行政村作为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的基本单位及其组织村民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能人治村工程项目”和“第一书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实施的必要性;第二,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特殊性、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性等客观需求决定了“能人治村工程项目”和“第一书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实施的可行性;第三,“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基调,决定了“能人治村工程项目”和“第一书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下,所产生的首席主任和第一书记,在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市场要素配置过程中,呈现出思维、策略和方式的特色性,拥有“普通”村干部难以拥有的资源条件的现实意义;第四,中国村庄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决定了企业家、能人和文人治村所彰显出来的精神意志、宽阔视野和运思方式的重要性;第五,退休延迟制度思想动议,决定了二线领导人在村庄文化建设转型中所具有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作风等作用及贡献。

 

 

 

第一章  分析框架………………………………………………………………………………(1)

    方法视角…………………………………………………………………………………(2)

    () 视角与深度访谈………………………………………………………………………(2)

    () 任务与承担情况………………………………………………………………………(3)

    报告结构…………………………………………………………………………………(4)

    样本说明…………………………………………………………………………………(6)

    数据来源 ………………………………………………………………………………(11)

第二章  村庄简史 ……………………………………………………………………………(13)

    历史源远 ………………………………………………………………………………(13)

    人口密集 ………………………………………………………………………………(15)

    交通要道 ………………………………………………………………………………(17)

第三章  发展困境 ……………………………………………………………………………(18)

    资源约束:农业与小农 ………………………………………………………………(19)

    条件限制:管理与服务 ………………………………………………………………(20)

    路子偏颇:政策与信任 ………………………………………………………………(22)

第四章  贵在行动 ……………………………………………………………………………(25)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5)

    () 土地纠纷 ……………………………………………………………………………(26)

    () 财产矛盾 ……………………………………………………………………………(28)

() 公共卫生 ……………………………………………………………………………(29)

    () 河流治污 ……………………………………………………………………………(30)

    () 厚养薄葬 ……………………………………………………………………………(30)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1)

第五章  路径选择 ……………………………………………………………………………(34)

    发展思路 ………………………………………………………………………………(36)

    () 村庄“三农”发展新秩序 …………………………………………………………(38)

    () 农民福利市场化新尝试 ……………………………………………………………(39)

    () 保农·护农·爱农新团队 …………………………………………………………(40)

    () 60后企业家”的新精神…………………………………………………………(40)

    () 中国“先富带后富”的新经验 ……………………………………………………(41)

    治理策略 ………………………………………………………………………………(42)

    方案设计 ………………………………………………………………………………(43)

    () 村务管理组织新方式 ………………………………………………………………(43)

    () 村庄建设规划新视野 ………………………………………………………………(44)

第六章  土地确权 ……………………………………………………………………………(47)

    土地规模 ………………………………………………………………………………(48)

    () 农民承包耕地规模状况 ……………………………………………………………(48)

    () 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状况 ……………………………………………………………(50)

    流转模式 ………………………………………………………………………………(51)

    () 耕地经营权流转状况 ………………………………………………………………(51)

    () 耕地经营权流转特点 ………………………………………………………………(52)

  确权依据 ………………………………………………………………………………(56)

  经验要素………………………………………………………………………………(58)

第七章  资本融通……………………………………………………………………………(62)

  资金引入机制…………………………………………………………………………(63)

  内在积累制度…………………………………………………………………………(65)

  信贷调节基金…………………………………………………………………………(66)

第八章  人力培育……………………………………………………………………………(70)

  劳动力规模状况………………………………………………………………………(71)

    () 全村劳动力规模状况………………………………………………………………(72)

    () 调查农户劳动力规模状况…………………………………………………………(72)

  劳动力教育程度………………………………………………………………………(72)

    () 调查农户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73)

    () 农业与非农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73)

  劳动力就业结构………………………………………………………………………(75)

  农民职业化培训………………………………………………………………………(76)

第九章  产业活动……………………………………………………………………………(81)

  玉米种植与交易量……………………………………………………………………(82)

    () 种植规模……………………………………………………………………………(82)

    () 机械化程度…………………………………………………………………………(84)

    () 投入成本……………………………………………………………………………(86)

    () 产出效率……………………………………………………………………………(87)

    () 销量效益……………………………………………………………………………(89)

    () 市场组织……………………………………………………………………………(89)

  杏鲍菇生产与销售……………………………………………………………………(90)

    () 杏鲍菇生产发展状况………………………………………………………………(91)

    () 农产品价格调研链接………………………………………………………………(92)

    里岔黑猪业与价格……………………………………………………………………(98)

    () 里岔黑猪保护发展…………………………………………………………………(99)

    () 猪业选择成本与风险………………………………………………………………(101)

    大白菜栽种与市场……………………………………………………………………(107)

    () 大白菜生产市场状况………………………………………………………………(108)

    () 大白菜市场调研链接………………………………………………………………(109)

第十章  农户生活……………………………………………………………………………(115)

    全村农民收入水平……………………………………………………………………(116)

    () 全村家庭收入总额与工资性收入比重……………………………………………(116)

    () 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总额与工资性收入比重………………………………………(117)

    调查户工资收入比重…………………………………………………………………(118)

    () 调查户家庭收入总额与工资性收入比重…………………………………………(118)

    () 调查户家庭纯收入总额与工资性收入比重………………………………………(119)

    () 调查户人均收入水平与工资性收入比重…………………………………………(119)

    () 调查户人均纯收入水平与工资性收入比重………………………………………(120)

    住房及耐用品拥有状况………………………………………………………………(121)

    () 调查户住房面积、结构及价值状况………………………………………………(122)

    () 调查户耐用品及电器商品拥有状况………………………………………………(124)

    消费水平及恩格尔系数………………………………………………………………(124)

第十一章  农民福利…………………………………………………………………………(128)

  老有颐养(保障) ………………………………………………………………………(129)

  小有良教(教育) ………………………………………………………………………(131)

  病有好医(医疗) ………………………………………………………………………(133)

  住有宜居(住房) ………………………………………………………………………(134)

第十二章  进程测度…………………………………………………………………………(138)

    测度版本………………………………………………………………………………(139)

    测度指标………………………………………………………………………………(141)

    () 市场化………………………………………………………………………………(143)

    () 非贫困率……………………………………………………………………………(144)

    () 建设性………………………………………………………………………………(144)

    () 文明度………………………………………………………………………………(144)

    () 幸福感………………………………………………………………………………(144)

  测度结果………………………………………………………………………………(146)

    () 市场化………………………………………………………………………………(146)

    () 非贫困化……………………………………………………………………………(147)

() 建设性………………………………………………………………………………(148)

    () 文明度………………………………………………………………………………(149)

    () 幸福感………………………………………………………………………………(150)

第十三章  挑战建议…………………………………………………………………………(152)

    挑战:难以逾越的土地确权政策……………………………………………………(153)

    ()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特点…………………………………………………………(154)

    ()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及“瓶颈”……………………………………………………(160)

    建议:跳出土地抽象所有权囹圄……………………………………………………(161)

    () 地权逻辑属性及特点………………………………………………………………(161)

    () 创造性地解决农地问题……………………………………………………………(164)

第十四章  支持文件…………………………………………………………………………(168)

    访谈笔录………………………………………………………………………………(169)

    () 典型案例……………………………………………………………………………(172)

    () 深度访谈……………………………………………………………………………(204)

    数据编辑………………………………………………………………………………(204)

    () 户情数据……………………………………………………………………………(260)

    () 村级数据……………………………………………………………………………(269)

    () 乡镇数据……………………………………………………………………………(116)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