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者论坛
闫 坤: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2017-05-19)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7-05-19 16:43:00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

 

 

201705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闫坤

 

 

  【核心提示】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节点,集中力量形成突破,真正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中的决定性作用。

 

  2017,我国进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节点,集中力量形成突破,真正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得下”:明确改革重点

  中央指出,2017年的经济发展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根据这一部署,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以基础性资源开采、材料供给及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生产为核心,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在稳的前提下,使改革在产业链的末端和关键领域有所进取。

  二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要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做好应对高折旧风险和提高知识产权价值的制度安排;协调发展要重视区位、产业和模式的协调;绿色发展要在降低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更好地转变经营机制,让环境成本合理、公平、透明地分摊到每一个责任主体;开放发展要在坚持“一带一路”建设、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坚持公平、有序和对等的原则,在承担开放义务、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稳定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共享发展是对完善分配制度和经济发展最终目标的强调,共享不是平均,而是一种带有适度平衡性的分配制度安排。

  三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对粗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增长方式的适度纠正,以质量求差异,并通过差异获得市场,进而提升生产体系的效率和效益。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差异化的新生产体系。

  四是适度扩大总需求。既要求适销对路的供给创新,也要求高效智能的市场创新,并捕捉需求特征,加强预期引导。

  “找得准”:瞄准主攻方向

  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供给质量?供给质量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提高有效供给。

  第二,什么是有效供给及无效供给?供而无求,谓之无效;供而有需,是谓有效。是不是有效供给,要看是否有市场需求与之相对应,有需求而且不过剩就是有效,没有需求或过剩就是无效。

  第三,供给质量是个体概念还是群体概念?供给侧改革不是“样板戏”,而是“全民健身运动”,关键在“着力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

  第四,如何提高供给质量?提高方法很复杂,但提高的路径很清晰,即“使供给体系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按照这一路径推进改革,首先,要弄清楚需求结构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居民和家庭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将渐成主流”的趋势。其次,若要使供给体系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必须加强“分布式”思维在生产组织中的落地,加强智能化、大数据在市场运行中的应用。再次,必须在产业链、专业化、智能制造、个性化订制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最后,供给要能够在感知需求的同时,把握供给决定需求的规律,主动创新和引导需求,并在需求的基本态势形成后,迅速构建需求生态,促使需求转入长期、持续和稳定的态势之中,匹配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需求环境。

  “改得动”:排兵布阵“三去一降一补”

  从“三去一降一补”彼此间的政策重点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措施体系在总体上存在层次性和逻辑关系。

  “去产能”总体处于优化行动和率先收获的领域。因为供给侧改革强调生产模式和企业组织的变革,需要优先解决部分生产设备闲置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抓住有效时机处置过剩产能,一方面可以有效盘活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价值,降低转型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资源与要素从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生产体系中释放出来,从而配置到效益更好、效果更加突出的领域中去。因此,“去产能”的主要职能是优化经济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水平与市场环境。

  “去库存”总体处于与“去产能”相衔接的位置,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增强企业转型的主动性,包括合理而有序地去化生产性库存,以降低企业的存货风险和库存成本,推动企业主动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二是降风险,合理利用资产性库存,发展实体经济企业,有效降低宏观经济风险和资产市场风险。

  “降成本”总体处于第三个推进层次。在释放闲置资源、有效控制风险并增强转型主动性的条件下,要通过“降成本”做好三件事。一是“稳”,稳住现行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生产安排,争取相对良好的改革环境。二是“转”,通过具有结构导向性安排的降成本措施,支持并引导企业转型。三是“增”,通过降成本来增加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收益水平,促进资本向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集中,从而破除转型和发展的“瓶颈”。

  “去杠杆”推动资产价格回归到收益率定价的轨道中来。“去杠杆”的直接含义是防范现金流和资产价格风险,本质要求是将资产价格回归到与收益率相匹配的水平上,使资产按照“收益率高→资产价格高→融资能力强→资源和要素集聚水平高”的机制来实现优化配置,而不是依靠资产溢价而形成螺旋上升的资产泡沫。

  “补短板”是破除“瓶颈”、优化环境、保障产权、培养动能。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既有资源、要素、资本等配置失衡的硬短板,也有制度、机制、措施和产权等设计落后或保障不足的软短板。在供给侧改革取得初步成果后,可以通过“补短板”,迅速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壮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补短板”不仅是补当前的短板,更是补转型的短板,以及转型之后新发展环境的短板。综上,当前我国应明确“三去一降一补”的行动重点,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物流等成本。补短板方面,应着力于基础性和共性短板的完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