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三农
推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0-5-19)
作 者:      发布时间: 2020-05-19 09:41:00

张杰 张译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农村产业的发展与振兴,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根本之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认为,开展产业扶贫,就是要使产业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固基,产业扶贫首先要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夯实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基础。二是增值,产业扶贫通过发展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三是赋能,产业扶贫使农村、农业、农民增加发展能力、发展手段和致富门路,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经济融入现代经济体系中。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认为,产业振兴是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汇聚创新资源和乡村人才,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培植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繁荣乡村、富裕农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有效举措和长效机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产业扶贫是治理贫困的根本性措施。产业扶贫的目标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民众提供稳定就业和可持续性收入,进而形成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国认为,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没有乡村产业的振兴,就没有扎实的物质发展成果,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表示,第一,产业振兴是增强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产业振兴是凝聚人心、提升人气的基础和前提;第三,产业扶贫、产业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第四,产业振兴是不断增加村民收入、夯实村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

 

 

2发挥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扶贫

 

史丹认为,产业扶贫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地理条件,挖掘发展潜力,强化乡村经济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此外,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地区和部门要相互协同,互通有无,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创造条件。

 

史云贵谈到,各地要高度重视发展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各地要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身的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把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生活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贫困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李建军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立足于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挖掘相关农业文化遗产和地方性知识传统,并以此构筑乡村脱贫攻坚和富民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和生长点,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做出全国知名品牌。

 

在李国祥看来,一方面,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应培育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并扩大产业链,为外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扶贫机制,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

 

 

3推进三产融合  实现乡村振兴

 

在史丹看来,振兴乡村不仅要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也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扩展农村信息渠道,强化乡村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

 

史云贵表示,一要以绿色发展推进三产融合,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生态风貌,以循环种养、精深加工、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等绿色产业,加快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二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三产融合,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三要加快培育现代三产融合主体,以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为基础,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村产业融合体。四要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步伐。五要进一步丰富三产融合业态,加快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多业态高质量发展。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