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三农
杨开忠: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秘诀”
作 者:      发布时间: 2022-02-10 11:02:00

杨开忠: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秘诀”

 

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绿色现代化。中国式绿色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的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发展中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决议》科学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概括了新时代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是一份综合集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思想智慧的光辉文献,其中包含了创造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秘诀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充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就决定了:与西方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不同,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生态以人为本、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充分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协作、共栖、互利和谐共生是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寄生、偏害、互害不和谐共生终将导致人类的衰败和死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就根本上决定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基于平地、河湖港汊地、特别是山地创造了革命根据地和游击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治山理水、绿化祖国、美化环境、兴利除害。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鲜明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系统治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进步。

第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就是自然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自然中心主义不同,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三是在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使人类活动保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四是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既建立绿水青山价值实现机制又形成金山银山生态化机制,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第四,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持续的文明发展道路。与自然中心主义不同,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认为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失衡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强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停止发展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持续的文明发展道路。自1992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这条文明发展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两型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五,坚持创新引领绿色转型发展。在发展水平相对自然承载力较低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投入实现发展总体上不会导致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失衡,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当发展水平提高而逼近自然承载力时,继续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投入的发展必然破坏生态平衡而不可持续,因而发展必须转移到主要依靠知识、人才投入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走创新引领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明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2021年,《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把坚持创新引领作为工作原则,要求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行新型商业模式,构筑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障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反映。因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上的各种人与人关系的障碍。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普遍化商品生产体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失和的根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唯一的合理出路在于以工人阶级为中心进行一场兼具社会革命的生态革命,彻底消灭普遍化商品生产体系。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则认为,应对人与自然关系危机不在彻底消灭资本主义普遍化商品经济,而在完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再造工业新陈代谢。与此不同,中国式绿色现代化其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命运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八项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2021年,《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在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七,坚持开放合作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巨系统,全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唯有开放合作,才能顺应地球生态系统,有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合作是决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国际社会一道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道,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015年,中国在《巴黎协定》谈判中推动各方相向而行、凝聚共识,为协定如期达成作出重大贡献。2017年,中国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美联合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承诺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