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2025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第三季度分析报告(2025-10-13)

  • 发布时间:2025-10-13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2025年第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夏粮稳产丰收,生猪屠宰和销售呈现明显增长,生猪产能调控效果持续显现。粮食进口规模大幅下降、出口稳步增长,肉类进口总体保持稳定,粮食价格低位稳定,畜产品价格整体止跌回稳,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压力并存,农村社会运行稳定。预计2025年秋粮产量再创新高,第四季度生猪产能调控持续深化,粮食进口提速回暖,肉类进口稳中有增,粮食价格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畜产品价格低位震荡,涉农产业增长放缓的同时保持韧性发展,农民工就业稳中趋缓。

一、第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状况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坚实

夏粮稳产丰收,是仅次于2024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2025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与单产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2994.8亿斤)较上年略降0.1%,总体保持稳定。其中,小麦总产量为13816.0万吨(2763.2亿斤),比上年下降0.1%地区看,山东、河北四川等主产区实现增产,分别增加4.1亿斤、3.6亿斤和2.2亿斤;河南陕西受旱情影响分别减产7.1亿斤和2.9亿斤,新疆因种植结构调整减产4.0亿斤。总体来看,虽受局部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夏粮仍实现稳产丰收

早稻产量增长。2025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2851.3万吨(570.3亿斤),比上年增长1.2%。在播种面积稳中略降的背景下,单产水平显著提升,首次突破400公斤/,达400.8公斤/亩,增长1.5%,成为推动总产增加的关键因素。分地区看,江西、湖南、广东等主产区实现恢复性增产,产量分别增加3.3亿斤、2.6亿斤和1.1亿斤;浙江、福建等非主产区也保持增产,而安徽、海南等地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略有减产。总体来看,早稻生产呈现良好局面,夯实了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夏粮稳产丰收、早稻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且灾害偏轻。冬小麦主产区光温水匹配良好,基本实现适期播种;灌浆和成熟收获期未出现大面积灾害性天气,病虫害偏轻发生。早稻主产区也未遭遇大范围倒春寒、洪涝及雨洗禾花等灾害,成熟期天气晴好,总体利于产量形成。二是长期战略性政策持续发力。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生产者补贴和政策性保险体系;国家提高小麦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并深入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有效调动了农民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三是短期应急措施精准有力。针对夏粮生产期间的旱情,受灾区积极引水调水、抗旱保灌,落实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早稻生产则重点推广集中育秧、机插机抛和一喷多促等措施,着力化解局部灾害风险,显著提升了单产水平。

生猪屠宰和销售呈现明显增长,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从屠宰需求看,17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合计21521万头,同比增长16.6%,反映出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和市场供给能力增强。同时,大型养殖企业销售规模明显扩大,23家上市猪企7月合计销售生猪12550万头,同比增加2957万头,增幅为30.8%。这一增长既得益于前期产能的稳步释放,也与行业连续多月保持盈利、生产经营效率提升密切相关。尽管当前生猪和猪肉价格出现一定回落,但市场供给量充裕,未出现区域性短缺或异常波动,有效保障了居民消费需求

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根据新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已调减至3900万头。7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相当于调控目标的103.6%,连续18个月处于绿色合理区间,表明产能优化进程平稳有序。2025年以来,国家持续加强逆周期调控,通过发布预警信息、开展部门会商和重点企业约谈等方式,大力推动产能去化,指导各地调减低效产能、压降出栏体重、减少二次育肥有效抑制了养殖端盲目扩产冲动。同时,生猪养殖头企业积极响应调控政策,发挥了行业示范效应。

(二)农产品进口维持规模下降态势

农产品进口规模下降,出口稳步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8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017.1亿美元,同比下降4.7%。其中,出口6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进口1359.0亿美元,同比下降7.3%;贸易逆差700.9亿美元,同比下降13.9%

粮食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显著增长。18月,粮食进口量为9090万吨,同比下降19.5%;进口额38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6%,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8.3%,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粮食出口量为180万吨,同比增长32.2%;出口额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3%;贸易逆差373.3亿美元,同比下降22.4%

稻米进口大幅增长,大豆进口量略增,小麦、玉米、大麦、高粱进口大幅下降。18月,稻谷、大米及大米粉进口量为204万吨,同比增长128.0%,已超过2024年全年进口量,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优势驱动。大豆累计进口7331万吨,同比增长4.0%,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80.6%。小麦及小麦粉进口量为260万吨,同比下降75.2%;玉米及玉米粉进口量为88万吨,同比下降92.9%;大麦和高粱进口量分别为659万吨和298万吨,同比下降39.4%48.7%

肉类进口略有下降,总体保持稳定,猪肉、羊肉进口增长,牛肉、禽肉进口下降。18月,肉类(包括杂碎)进口量为424万吨,同比下降3.6%,进口额为1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9%。从具体品种看,猪肉及猪杂碎进口152万吨,同比增长1.4%;猪肉进口71万吨,同比增长1.8%牛肉及牛杂碎进口183万吨,同比下降4.2%;牛肉进口181万吨,同比下降4.0%;羊肉进口25.9万吨,同比增长1.6%;禽肉进口23.7万吨,同比下降12.9%

其他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变化趋势延续,水产品进出口增长,蔬菜出口增长,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增长,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下降。18月,水产品进口308万吨,同比增长0.6%,出口284万吨,同比增长10.0%;蔬菜及食用菌出口803万吨,增长6.2%;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634万吨,同比增长14.4%;食用植物油进口445万吨,同比下降6.5%,而进口额逆势增长13.6%。各类植物油涨跌分化明显,菜子油及芥子油进口145万吨,同比增长24.1%豆油和棕榈油进口分别下降8.6%13.8%

粮食整体进口进度率明显滞后于上年同期。18粮食进口进度率57.7%,进度差为负值,滞后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和小麦的进口进度滞后程度最高,二者8月进口进度率分别为6.5%23.3%,进度差高达-84.4个和-70.5个百分点肉类、水产品、乳品、干鲜瓜果及坚果等非粮农产品的进口进度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进度差绝对值较小,进口节奏保持平稳。

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高度集中。18稻米进口集中度CR3CR5分别达到了77.6%94.9%;小麦CR3CR5分别为97.2%99.6%;玉米CR3CR5分别为87.4%98.3%其中,自美国、巴西进口份额下降14.1个和18.0个百分点,自俄罗斯进口份额增长31.9个百分点。大豆CR3CR5分别为97.2%99.5%,其中,自巴西进口份额略降4.4%,自美国进口份额略增4.7%。牛肉CR3CR5分别为77.2%90.1%,自巴西进口份额增长5.0个百分点,自阿根廷进口份额下降4.4个百分点。

(三)重要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低位稳定

三季度国内粮食价格以稳为主,价格水平仍处低位,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走势分化。8月粮食收购价格指数249.58点,较5月提高约0.5%,同比下跌2.1%;粮食批发价格指数109.82,较5月下跌0.5%,同比下跌1.9%

玉米价格先涨后跌。需求方面,7月以来,深加工企业开机率走低,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有所下降,饲料与深加工企业采购持续谨慎,玉米消费表现疲软。供给方面,7月新粮尚未上市,国内市场供应整体偏;8月以来新粮上市预期增强,叠加轮换粮集中出库,市场供应压力显著。国际市场方面,7月以来进口玉米持续到港并参与拍卖,价格虽环比略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国内玉米,对国内价格产生一定冲击。8月全国玉米收购价格指数228.27,在连续六个月上涨后止涨转跌,但较5月上涨1.7%

大豆价格持续上涨。需求方面,7月以来,大豆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销区加工厂多随用随采,销售进度偏慢;8月以来,天气转凉,豆制品消费带动大豆需求有所回暖。供应方面,7月以来,农户余粮见底,市场流通豆源偏紧,市场供应主要依赖国储拍卖,湖北早熟豆仅少量上市,国产大豆处于紧平衡状态。国际市场冲击持续,国内外价差仍维持高位,尤其美国大豆价格优势突出,持续压制国产大豆市场。8月全国大豆收购价格4.03/公斤,较5月上涨1.4%,已连续七个月环比上升。

小麦价格低位震荡。需求方面,7月以来,面粉消费处于传统淡季,制粉企业开机率普遍偏低,采购态度谨慎;同时玉米价格逐渐走弱,小麦饲用替代规模收缩,进一步抑制需求。供给方面,夏粮上市后市场供应充足,收购进度整体较快,基层粮源释放稳定,呈现供强需弱局面。政策层面,最低收购价上升较上年提高1分,底部支撑更有力,但未能扭转行情弱势。8月全国小麦收购价格指数237.69,较5月下跌0.7%,自6月夏粮上市止涨转跌后低位震荡;8月底,小麦收购价格2.405元,继续向最低收购价格收敛。

稻谷、稻米价格稳中趋弱。需求方面,7月以来终端大米消费处于传统季节性淡季,8月底开学备货虽然带动大米走货,但对价格提振有限。供给方面,前期基层余粮水平偏低及惜售心理对价格形成支撑,但新季早籼稻和再生稻陆续丰产上市,市场供应转向宽松,稻谷价格走低。国际市场冲击持续,7月以来国内外稻米价差进一步扩大,叠加上半年大米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对国内价格形成持续压制。政策层面,早籼稻收购价较上年提高1分,对早籼稻价格形成一定支撑。8月全国稻谷收购价格指数267.04,集贸市场粳米、籼米均价分别为5.82/公斤、5.24元公斤,与5月基本持平。

三季度畜产品价格整体止跌回稳,价格水平仍处低位。畜产品价格指数整体稳中有跌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继续下跌但跌幅收窄,牛肉价格继续上涨,禽肉、羊肉价格整体平稳。8月畜产品价格指数为108.94,与5月基本持平;但较去年12月下降了6.9%,同比下降11.4%

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养殖利润持续收窄。7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生猪出栏量集中增加,市场供应整体宽松;需求端,夏季天气炎热,进入传统消费淡季,后期虽逢开学及节日备货,但对价格带动有限,叠加二次育肥入场谨慎屠宰企业压价,猪价承压走低。成本侧,7月以来玉米价格整体稳中偏强,育肥猪配合饲料基本稳定,受成本和售价两端挤压,猪粮比价持续走低,养殖利润进一步收窄,部分养殖成本高的散户、企业呈现亏损状态。截至820日,全国生猪出厂价格下跌至14.14/公斤、猪粮比价下跌至5.89,分别较5月底下跌4.3%6.7%8月猪肉集贸市场价格24.32/公斤,较5月下跌2.8%

活鸡价格止跌回稳。三季度以来,养殖户淘汰低效种鸡并减缓补栏,市场供应量收缩;暑期餐饮、开学与双节备货需求叠加,终端消费季节性回暖。供需由松转紧,推动价格止跌反弹。8月全国集贸市场活鸡均价21.38/公斤,与5月基本持平,同比下降2.2%

活牛价格继续上涨。三季度以来,国内能繁母牛存栏减少导致长期供应偏紧,国际进口牛肉到港量有限;期旅游旺季餐饮需求强劲,叠加进口牛肉价格优势减弱,共同推动活牛和牛肉价格稳步上行。8月全国集贸市场活牛价格28.15/公斤,较5月上涨1.1%,同比上涨4.8%8月牛肉价格69.8/公斤,较5月上涨1.1%,同比上涨4.4%

活羊价格低位震荡。三季度,北方活羊陆续进入出栏季,市场供应整体充足;高温天气抑制户外消费,家庭消费受猪肉价格低位替代有节日备货拉动,但整体提振有限,活羊、羊肉价格低位震荡。8月全国集贸市场活羊、羊肉价格分别30.74/公斤、68.21/公斤,与5月基本持平,同比分别下降2.5%3.7%

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三季度奶牛存栏量持续回调,但生鲜乳供给依然过剩,去产能压力持续,生鲜乳总体供过于求。主产省份生鲜乳价格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8月主产省份生鲜乳价格为3.02/公斤,较5月累计下跌1.5%

三季度蔬菜价格季节性回暖,但价格水平整体偏低。三季度以来,北方高温、南方暴雨等不利天气对部分地区生产运输造成阶段性冲击,推升鲜菜价格;但北方冷凉地区蔬菜上市量增加,蔬菜整体供应能力高于去年同期,抑制价格上涨。开学季及中秋、国庆双节备货带动消费回暖,但对蔬菜价格拉动有限。8月全国蔬菜价格指数119.49,较5月提高6.4%,但同比下降19%,且价格低于近三年同期水平。

(四)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压力并存

涉农工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但下行压力加大。18月,涉农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4.7%,较去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在供给侧改革牵引下,涉农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18月,涉农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但仍然高于制造业5.1%的总体增速。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茶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6.9%13.9%7.2%,纺织业、木材业、造纸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2.6%13.2%4.9%

涉农食品工业规模延续2025年初以来的平稳增长态势,但较上半年增速均出现回落。1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5.3%3.3%。受市场需求增加、价格回升、成本有所下降等因素带动,1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茶利润总额累计增长11.8%1.8%19.9%,说明食品工业“去内卷化”取得一定成效,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需,涉农工业需求呈现收缩态势。出口方面,18月,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1%3.2%(以美元计),规模以上涉农食品工业累计出口额同比几乎没有增长、涉农非食品工业出口额增长4.9%。内需方面,居民食品消费价格8月同比下降4.3%,使得食品价格18月累计同比下降1.4%,显示出居民食品消费仍然不振。

涉农非食品工业增速整体同比回落,明显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水平。18月,纺织业、木材业、造纸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4%2.1%3.2%1.6%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处于扩张状态,涉农工业带动农产品增值能力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弱于去年同期水平。2025年上半年,涉农工业农产品增值能力指数为1.79,环比增长0.13,但是同比下降1.44

涉农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线上销售健康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在生鲜食品需求多样化和即时消费需求增加背景下,生鲜食品冷链不断扩规模、调结构。同时,规模化的餐饮配送发展步入快车道。2025年上半年,冷库项目资金投入223.06亿元,同比增长7.7%;冷库总容量为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食品冷链物流业务总需求量为1.92亿吨,同比增长4.4%在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2025年上半年,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企业总收入为‌2799.4亿元,同比增长3.8%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18.2%,其中新能源冷藏车渗透率为35.8%,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总体上,食品冷链物流呈现高质高效、安全韧性的发展趋势17月,限上单位粮油、食品商品零售额累计增长11.8%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同比分别增长14.5%、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7%

餐饮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18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36480亿元,同比增长3.6%,显著低于去年同期6.6%的水平。餐饮收入同比增速由上半年5%的平均水平,在78月骤然下降到2%左右,远低于2023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餐饮业规模化率8月达到29.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作为餐饮业的核心主体,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除今年3月外,连续9个月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餐饮收入自6月起下降到1%以下甚至负值区间。从一线城市看,18月,北京和上海餐饮收入分别同比下降4.6%2.7%。餐饮收入下降与经营成本上涨、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需求疲软、发展预期不确定性增加等多重因素有关。根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8月餐饮业表现指数为43.25,环比下降2.9,行业整体处于下行状态。

乡村旅游逐步从数量增长转向品质增长,呈现量质齐升态势目前,我国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全国1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数量居全球首位。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2条乡村旅游线路纳入文旅部推荐名录,推动赏花经济从单一观光模式转向农旅融合的复合模式,涵盖农产品销售、手工艺体验、民宿经济等多种业态游客停留时间及消费深度明显提升。2025年上半年,81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028个省级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2.93亿人次,带动消费约342.13亿元,全国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2025年暑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119亿人次,同比增长4.3%,古镇古村和基于传统文化业态创新的景点表现亮眼。

农村社会运行稳定

农村居民收入延续增长态势。第二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11936元,同比实际增长6.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28844元,同比实际增长4.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比上年同期缩小0.03。从收入分项来看,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均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可支配转移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6.2%4.4%6.6%7.0%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基本稳定。7月,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年同期持平,分别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0.30.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放缓一方面,农村居民主导性收入来源增长动能减弱。第二季度,工资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下降1.11.9个百分点尽管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增速均提升0.4个百分点,但其在收入结构中占比较低。另一方面,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市场显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9139万人,同比增长0.7%,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4971元,同比增速为3.0%,比上年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但增速趋缓。第二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累计9733元,同比实际增长5.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累计17545元,同比实际增长4.6%,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4个百分点,增速下降幅度低于农村居民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支出比为1.80,比上年同期缩小0.02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呈现整体下行。7月,农村居民CPI同比降低0.3%8月,农村居民CPI同比降低0.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下行主要受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居住类消费价格、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拖累。日常消费、文教及医疗保健等关键领域,为整体消费市场带来积极信号。7月和8月,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1.6%2.2%;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1.0%,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1.3%1.7%。整体而言,农村居民总需仍需提振,价格企稳尚需更多积极因素支撑。

乡村市场销售增长快于城镇。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619.7亿元,同比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60.5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乡村消费月度增速低于城镇,考虑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对消费能力的制约作用,乡村消费市场能否持续保持高于城镇的增长水平,仍需进一步观察。

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比延续下降趋势,但降幅有所收窄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2亿元,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5160.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3%,比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35月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0.20.3个百分点相比,7月降幅略有收窄,但仍处于下行区间。回顾2021年以来的历史数据,乡村消费占比仅在个别出现同比下降,近期占比持续回落,凸显出乡村消费市场增长动能减弱

县乡消费市场占比出现微降7月,包含镇区和乡村的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8.8%,较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结合15月数据,包含镇区和乡村的县乡市场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整体呈现提升态势,7月占比轻微回落可能县乡消费市场在复苏过程中出现暂时性波动。

二、第四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趋势预测

(一)预计秋粮丰收增产,生猪产能调控持续深化

2025年秋粮丰收基础稳固,预计产量再创新高。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播种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匹配良好,苗情长势总体优于常年。各地扎实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有效促进了秋粮作物产量形成。新季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东北、新疆产区光温水条件总体适宜,长势良好,产量预期乐观;而河南南部和东部、安徽北部等黄淮地区夏播玉米生长期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局部存在减产可能性。此外,9月中下旬国内玉米将进入新陈粮交替关键期,需警惕早霜、倒伏和连续阴雨等天气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综合判断,在播种面积扎实、气候条件总体有利、防灾措施精准到位的情况下,秋粮有望实现丰收增产,为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7亿吨左右提供关键支撑。

预计四季度生猪产能调控持续深化,市场供应保持稳定充足。自现行调控标准实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18个月处于合理区间。按照1012个月的产能传导周期测算,全年生猪供应基础稳固。3以来,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持续高位运行,7月屠宰量达3166万头,环比增长5.3%,同比增长30.4%,表明第三季度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同时,5以来全国仔猪价格持续下行,6月和7月环比分别下降4.8%4.1%,同比下降14.5%18.6%,显示出栏预期宽松、补栏心态趋于谨慎、补栏积极性有所回落,这主要受前期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长带来的供应压力,以及养殖主体对后市预期偏弱影响。按照56个月育肥周期推算,四季度生猪出栏量预计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但需密切关注中秋、国庆“双节”及入冬腌腊消费提振效果、养殖端压栏与二次育肥动态、政府强化逆周期调控措施效果,以及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情况。综合判断,预计四季度全国生猪市场将呈现“供给充裕、调控加强、消费季节性回升”的特征,生猪及猪肉市场整体稳定。

(二)预计粮食进口提速回暖,肉类进口稳中有增

预计四季度粮食进口将延续回暖势头。国际层面,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地缘冲突影响,贸易需求疲软且物流成本高企,但全球主要农产品供需宽松格局未变,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8月环比降0.8%,同比降4.5%,为我国粮食进口提供有利价差环境。国际小麦价格因全球供应充足及欧盟、俄罗斯丰收持续承压;玉米价格受欧盟热浪减产担忧及饲用需求支撑保持坚挺;国内外大米价差持续扩大;大豆则受益于南美价格优势及关税下调维持进口动力,同时阿根廷豆粕首次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为进口提供新渠道。国内层面,前期滞后进口节奏在三季度没有明显修复,四季度饲料及加工刚性需求仍将支撑玉米、小麦进口保持活跃。需警惕地缘冲突及物流成本上升对国际供应链稳定性的持续影响,同时关注主产国极端天气对进口粮食品质和到港节奏的潜在冲击,特别关注俄乌谈判进展对玉米进口的影响。综合判断,预计四季度粮食进口总量稳中有增,全年粮食进口规模仍将低于上年水平。

预计四季度肉类进口稳中略国际层面,在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粮农组织肉类价格指数仍处高位8月环比涨0.6%、同比涨4.9%),牛肉、羊肉受主产国供给偏紧及北美、亚洲需求旺盛推动,价格持续坚挺;猪肉受欧洲供应恢复及出口能力提升影响,价格趋于平稳;禽肉则受巴西疫情后续影响及全球供应充足压制,价格维持低位。国内层面,四季度进入传统消费旺季,腌腊等需求回暖将对猪肉和牛羊肉进口形成一定支撑,但国内生猪产能调控深入推进、牛羊生产持续恢复,进口替代效应逐步增强。需警惕国际肉类价格高企及海运物流效率波动对进口成本和到港量的影响,同时关注主要出口国动物疫情和贸易政策变动带来的供应链风险,特别关注牛肉保障措施调查及中美关税政策延期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还需关注阿根廷禽肉进口暂停对禽肉供应的影响。综合判断,预计四季度猪肉、牛羊肉和禽肉进口稳中有增,全年肉类进口总量保持稳定

(三)预计粮食价格稳中有降,畜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预计四季度玉米价格震荡走低。供给端,虽然河南等地受旱情影响新季玉米产量或有下滑,但东北、新疆等主产区长势良好,国内产量总体充足;加之前三季度受进口配额管理和美国滥施关税影响,玉米进口较少,四季度进口玉米稳步到港,市场供应整体宽松;同时,国际玉米供需环境趋于宽松,进一步抑制国内价格反弹。需求方面,饲用消费受生猪养殖盈利不佳制约预计偏弱,深加工企业按需采购,对行情拉动不足。政策上,中储粮入市收购有望缓解新粮上市初期压力,为市场提供底部支撑。总体上,玉米价格或呈现先低后稳的态势。

预计四季度小麦价格稳中有降。供给端四季度玉米上市贸易商腾售小麦仓容,市场粮源供应短期增加叠加国际小麦供需宽松、进口成本偏低小麦进口到港,共同压制小麦价格。需求,饲用消费因新季玉米上市价格走弱替代优势下降,难有起色中秋、国庆节日备货短期可能带动面粉加工需求回暖,但提振力度有限。政策上,小麦最低收购价及政策性收储持续为市场提供底部支撑,减缓下行压力。总体上,小麦价格或先抑后扬企稳,整体承压下行

预计四季度稻谷价格低位波动供给端,新季中晚籼稻集中上市,市场粮源供应充裕,叠加泰国、越南等进口大米到岸价格持续低于国内价差优势明显,抑制价格上涨空间。需求端中秋、国庆节日备货短暂提振稻米需求,后续大米消费趋于平稳,加工企业谨慎采购,整体需求支撑不足。政策层面,中储粮等机构入市购新轮旧为市场提供底部支撑总体上,稻谷市场供需宽松稻谷价格上行乏力稻米“优质优价”特征支撑部分品种价格相对坚挺政策托底及优质稻米需求增长或延缓稻谷下行趋势。

预计季度大豆价格先跌后稳供给端,四季度加工企业规避美豆贸易风险提前加量进口巴西、阿根廷大豆,进口大豆压制国产大豆价格;国产新豆预计丰产并陆续上市,市场供应整体宽松需求端天气转凉叠加中秋、国庆备货,豆制品食用需求增长压榨需求因豆油利润改善形成支撑,但生猪存栏去化制约豆粕消费。供需总体宽松,大豆价格下行风险较大。政策上,中储粮入市收储调控市场或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中美贸易谈判及南美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阶段性影响大豆价格涨跌,但难以改变大豆整体承压态势。

预计四季度生猪价格低位震荡。供给端,前两季度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产能将在四季度持续释放;四季度天气转凉后养殖场增重出栏,部分区域受猪病扰动出栏加快,市场供给压力较大;需求端,中秋、国庆及腌腊等季节性消费短期内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羊肉、鸡肉等猪肉替代品价格整体处于低位,生猪价格上行受阻,整体回暖力度有限。供需宽松态势下,猪价反弹空间受限,猪价下行市场彻底反转仍需等待产能实质性去化。

预计涉农产业增长放缓的同时保持韧性发展

预计涉农产业部分指标难以达到既定规划目标。根据《“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预计目标基本可以实现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近7250亿元,但是分别远低于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1.2万亿和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中国乡村旅游正在经历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突破30亿人次,但无法达到40亿人次的规划目标。

随着政府大规模推进反内卷,涉农产品价格有望提升。7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作出一系列针对性部署,涉及扩大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等。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框架下,本轮“反内卷”以市场化思维、法治化理念加强行业治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强调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涉农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持续向好。2025年以来,山西、山东、黑龙江、新疆等省份纷纷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决定,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和婴幼儿配方液态乳监管作出完善。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预计第四季度涉农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成效将释放。

)预计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但增长动能放缓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保持扩张。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但是,当前扩张态势难以带动用工需求强劲增长,为企业提供的扩岗空间有限。8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7.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回落;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6%,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也依然偏弱。综上,尽管宏观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态势,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指数持续处于收缩区间。农民工就业虽预计总体稳定,但就业增长动能不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