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的实践成效、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于元赫
引用格式:于元赫.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的实践成效、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农村金融研究,2025(08):31-46.
作者简介
于元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论文摘要
「摘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过渡期以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不断扩大,各地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因地制宜识别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然而,由于农村低收入人口规模大、需求多样,目前仍存在精准识别难度大、动态监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作不流畅、保障与发展功能整合不足以及社会力量缺乏参与等现实困境。过渡期后,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常态化帮扶制度需要从几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放宽认定条件,推动标准体系衔接并轨;二是加强数字赋能,提高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三是构建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优化帮扶资源配置;四是统筹兜底保障和开发式帮扶,促进双重功能的有机结合;五是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帮扶新格局。
「关键词」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常态化帮扶;精准治理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和发展问题,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任务。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研究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等重大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要求到2027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基本建立。2025年是过渡期最后一年,过渡期结束后,脱贫攻坚以来的一些攻坚性、超常规帮扶措施将面临转型调整或退出,亟需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现行的短期性政策也需及时转化为常态化政策。
二、主要内容与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论文系统阐释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涵,总结现阶段各地方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的实践成效并揭示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从识别认定、动态监测、部门协同、统筹帮扶、社会参与五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二)边际贡献
论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一是尝试提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的基本概念并阐释其内涵特征,为分层分类帮扶的理论建构奠定基础;二是通过系统梳理和比较各地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实践的做法、成效及现实问题,提出多维度、系统性应对策略,为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优化和转型提供学术参考。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过渡期以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不断扩大,各地陆续出台分层分类帮扶政策,并因地制宜识别和认定不同类型低收入人口,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帮扶政策体系框架。然而,当前分层分类帮扶实践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一是精准识别难度大,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家庭财产等重要指标认定标准不够明确;二是动态监测体系不完善,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不足等问题;三是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各部门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存在困难;四是保障与发展功能不均衡,产业就业帮扶效能和覆盖人群有待完善;五是社会力量缺乏参与,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二)政策建议
过渡期后,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需要坚持系统思维:一是立足地方实际,适当放宽低收入人口认定条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体系衔接并轨;二是加强数字赋能,提高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能力;三是构建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统筹优化人力、信息和资金等帮扶资源;四是统筹兜底保障和开发式帮扶,促进双重政策有机结合;五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多元帮扶新格局。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5年第8期。
来源:农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