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余家林 贾琦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土地流转效应——基于CRRS2020和2022的研究(2025-11-06)

  • 发布时间:2025-11-06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土地流转效应——基于CRRS2020和2022的研究

余家林 贾琦

引用格式:余家林,贾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土地流转效应——基于CRRS2020和2022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5,(09):12-24.

作者简介

余家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贾琦(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文摘要

「摘要」土地有效流转是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基于统分结合的视角,论文结合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20和2022年两期数据,考察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土地转出的概率平均增加7.00个百分点。从集约边际效应来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增加了土地转出面积,提高了土地转出价格,而且其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强。机制分析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村集体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中介作用,而非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研究还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促使土地流转行为规范化,而且重塑了土地流转逻辑,使土地流转减少了对普通农户的依赖,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异质性分析发现,该促进效应对非农就业和教育水平高的农户、城市郊区和平原丘陵的村庄以及村支书有经商经历和任期较长的村庄更强。该研究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政策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统分结合;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土地流转不仅是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2007—2017年间,中国土地流转率经历了10年的快速增长,从5.24%上升至36.98%,增加了31.74个百分点。然而,2017年以后,中国土地流转率稳定在35%左右,未再明显上升。同时,土地流转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那么,土地流转的内在运行机理是什么?显然,该问题的回答对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二、主要内容与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统分结合的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CRRS)2020和2022年两期数据,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外生冲击,重新审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特别地,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集体“统”功能的影响,考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推动作用;探讨土地流转的行为规范和土地转入方的特征,揭示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户、村庄和村支书方面的异质效应。

(二)边际贡献

一是提供一个统分结合的新视角,深化对农村土地流转成因的理解。现有文献多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视角分析,而本文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出发点,探讨农村集体经济与土地流转的关系。二是强调农村集体经济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丰富了农村集体经济领域的研究。三是评估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效果,并利用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构造工具变量,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促进了土地转出,提高了土地租金价格,并且其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第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村集体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中介作用,而非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规范了土地流转行为,促使签订书面协议并收取租金,而且重塑了土地流转逻辑,减少了对普通农户的依赖,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第四,该促进效应对非农就业和教育水平高的农户、城市郊区和平原丘陵的村庄以及村支书有经商经历和任期较长的村庄更强。

(二)政策建议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统筹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与监管机制,提升土地流转的规范化与市场化水平,切实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三是因地制宜推动分类改革,增强政策对非农就业农民群体、近郊地区、平原丘陵地区等不同群体和地区的适配性。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5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