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第二季度分析报告
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2025年第二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整体稳中向好。“三夏”工作进展顺利,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猪肉供应充足。粮食进口规模大幅下降、出口稳步增长,肉类进口量略有下降,粮食价格平稳上涨,畜产品价格稳中有跌,涉农产业持续回升向好,农村居民收支稳步提升但增速承压。预计2025年夏粮产量达1.5亿吨左右,第三季度生猪供应稳定充足,农产品进口稳中提速,粮食价格稳中有降,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涉农产业规模增速基本持平,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县域消费市场支撑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第二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状况
(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坚实
2025年“三夏”工作进展顺利。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从夏收情况看,当前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持续向北推进,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截至6月5日,全国已收小麦1.82亿亩,总体收获进度为52%,继湖北、四川圆满收官后,安徽麦收基本结束,河南近八成半,江苏、陕西近四成半,山西近两成,山东过一成半。从夏播情况看,截至6月13日,全国已夏播粮食2.7亿亩,播种进度已过半且快于常年,主要以南方中晚稻、夏玉米、夏大豆等粮食作物。分作物看,中稻播栽近五成,玉米播种过五成,夏大豆近三成。分省看,河南过九成,日播种进度连续10天稳定在400万亩,陕西近八成,安徽、山西过半,山东近五成,江苏近两成。
“三夏”工作顺利开展得益于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服务支持体系。各级部门协同发力,在多个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为夏收夏播夏管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生产指导上,组织超160万人次农机手实训,技术骨干下沉一线现场优化机收参数,强化减损提质规范操作;在跨区接待上,设立3400余个农机跨区接待服务站,提供作业调度、生活保障及应急协调服务;在转场通行上,开辟4800余条农机“绿色通道”并辅以警车护送,确保跨区作业高效安全通达;在用油供应上,设置5800个专属加油点,结合错峰服务与送油到田机制,实现农机用油精准保供;在气象信息上,提前发布精细化区域预警,为抢收抢烘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效果显著。2024年2月,农业农村部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减到3900万头。按此标准计算,2025年4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没有变化,同比增长1.3%,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自新标准实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水平连续15个月处于合理区间,未触发过度波动预警,表明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效果显著。
生猪屠宰和销售增长,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从屠宰需求看,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合计12134万头,同比增长10.9%。从大型上市猪企看,1—5月,20家上市猪企出栏量8699万头,同比增长31%。国内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总体较为充足。
(二)农产品进口规模大幅下降,出口稳步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5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212.1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出口4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5%;进口80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5%;贸易逆差387.9亿美元,同比下降24.8%。
粮食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明显增长。1—5月,粮食进口量为4837万吨,同比下降29.7%,降幅较1—4月有所收窄;粮食进口额为203.9亿美元,同比下降30.9%,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5.5%,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粮食出口量为114万吨,增长38.9%,出口额为7.5亿美元,增长26.1%,贸易逆差下降32.1%。
在主要粮食品类中,仅稻米进口大幅增长。1—5月,稻谷、大米及大米粉进口量为122万吨,同比增长86.8%。稻米进口较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大米供应宽松及价格低迷,2025年以来,进口大米完税价低于国内价格且价差持续扩大,大米进口动力增强。另外,印度、巴基斯坦分别是全球第一、第四大大米出口国,需关注印巴冲突造成国际大米价格上涨风险。
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品类进口全面回落。1—5月,小麦及小麦粉进口量为161万吨,同比下降80.1%;玉米及玉米粉进口量为63万吨,同比下降93.7%;大麦和高粱进口量分别为452万吨和168万吨,同比下降40.9%和53.9%。大豆作为进口主力品种,累计进口3711万吨,同比下降0.7%,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76.7%。
粮食进口规模收缩归因于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一方面,国内粮食供给整体充裕,主要得益于前期丰产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撑库存调节;另一方面,国家推动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协调的调控政策持续显效,引导进口节奏与国内供需相匹配。同时,国际供应链环节存在阶段性阻碍对实际进口造成延宕,包括部分来源地产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收获延迟、全球物流体系持续存在瓶颈、国内部分口岸海关清关时长增加等。此外,地缘政治与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犹存,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潜在风险,持续影响企业的进口预期与决策。
猪肉、羊肉与禽肉进口增长,牛肉进口持续下降。1—5月,肉类(包括杂碎)进口量为267万吨,同比下降3.9%,进口额为96.4亿美元,同比下降1.5%。从具体品类看,猪肉及猪杂碎进口96万吨,同比增长3.0%;猪肉进口45万吨,同比增长5.2%;牛肉及牛杂碎进口110万吨,同比下降11.7%,实现2025年以来连续五个月同比下降;羊肉进口18.4万吨,同比增长5.2%;禽肉进口16.9万吨,同比增长10.1%。
水产品进口下降、出口增长,蔬菜出口增长,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增长,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下降。1—5月,水产品进口188万吨,同比下降2.1%,出口177万吨,增长12.9%。蔬菜及食用菌出口466万吨,增长5.8%。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390万吨,同比增长2.1%。食用植物油进口249万吨,同比下降12.9%,而进口额逆势增长6.4%。各类植物油涨跌分化明显,菜子油及芥子油进口103万吨,同比增长26.0%,而豆油和棕榈油进口分别下降75.8%和19.6%。
(三)粮食价格平稳上涨,畜产品价格稳中有跌
二季度国内粮食价格整体上涨,但价格水平仍处低位。5月粮食收购价格指数248.44点,较3月提高约2%,但同比下跌3.1%;粮食批发价格指数110.41,与3月基本持平,但同比下跌2.3%。粮食价格整体上涨主要受玉米、大豆收购价格上涨带动。玉米价格持续上涨。需求方面,4月以来,生猪存栏保持高位,玉米饲用需求较好,但受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影响,深加工企业采购量季节性下降;供应方面,前期玉米收购进度偏快,农户余粮和渠道库存偏紧;加之,前五个月玉米进口同比下降94%,推动市场供需趋紧。此外,小麦托市收储启动,小麦底部支撑转强,提振市场对玉米的看涨信心。5月全国玉米收购价格指数224.40,较3月上涨4.9%,连续四个月环比上升。大豆价格持续上涨。需求方面,4月以来,贸易主体积极收购国产大豆,但随着气温升高,豆制品消费进入淡季,国产大豆食用需求转弱。供应方面,大豆前期收购进度较好,主产区基层余粮见底,加之一季度大豆进口以美豆为主,进口同比减少,导致供应偏紧;4月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美豆价格上涨,到岸税后价与国产大豆价差缩小,对国产大豆冲击减弱。5月全国大豆收购价格3.93元/公斤,较3月上涨2.1%,连续四个月环比上升。小麦价格稳中有涨。需求方面,4月以来面粉走货加快,小麦需求有所提高;豆粕和玉米价格上涨带动麸皮需求上涨;小麦托市收储启动,小麦底部支撑转强。供给方面,4月各级储备轮出力度较大,陈麦市场粮源供应充足;新季小麦长势总体较好,5月主产区新季小麦陆续上市,收获行情较好,新季小麦供应充足。总体上,二季度前两个月小麦供需两旺,价格稳中有涨。5月全国小麦收购价格指数239.30,较3月上涨0.7%,已连续四个月环比小幅上涨。但随着小麦集中上市,6月初小麦收购价格有所走低。稻米价格总体稳定。4月以来,稻谷市场供应充足,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保持低位,稻谷库存消化较慢。5月全国稻谷收购价格指数266.81,较3月上涨0.5%。其中,早籼稻5月收购价格2.70元/公斤,较3月下降0.3%;中晚籼稻和粳稻价格分别为2.67元/公斤、2.71元/公斤,较3月分别上涨0.2%、0.8%。随着气温升高,大米保管难度增加提高库存成本,贸易商采购稳健,中晚籼米和粳米价格保持稳定;但国际大米价格下行致使进口大米到岸税后价格持续低于国内,南方部分加工企业提高进口大米加工比例,国产早籼米价格略有下跌。5月集贸市场粳米、籼米均价分别为5.82元/公斤、5.25元公斤,较3月分别提高0.3%和持平。
二季度畜产品价格整体稳中有跌,价格水平略低于去年同期。畜产品价格整体稳中有跌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小幅下跌,但牛肉价格上涨对冲了猪肉价格下跌的部分影响。5月畜产品价格指数为109.38,与3月基本持平,同比下降2.2%。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养殖利润逐渐收窄。4月以来,玉米、大豆收购价格走强,带动生猪饲料价格上涨;2024年下半年能繁母猪产能持续释放,生猪屠宰量持续上升,叠加猪肉需求季节性回落,生猪价格持续下降;五一、端午假期短暂提振猪肉消费,对猪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总体上,受成本和售价两端挤压,猪粮比价持续走低,生猪养殖利润收窄。截至6月4日,全国生猪出厂价格下跌至14.71元/公斤、猪粮比价下跌至6.29,较3月底分别下跌2.6%、6.7%。生猪价格下行带动猪肉价格走低,5月猪肉集贸市场价格25.02元/公斤,较3月下跌2.6%。活鸡价格持续下行。二季度以来,养殖场活鸡出栏,市场供应显著增加,但禽肉消费季节性转淡。供增需减背景下,活鸡价格持续走低。5月全国集贸市场活鸡均价21.37元/公斤,较3月下跌1.1%,同比下降2%。活牛价格继续上涨、活羊价格稳中有降。2024年国内肉牛存栏下降导致2025年以来国内活牛供应偏紧,国际牛肉价格上涨降低了进口冲击。牛肉市场整体供弱需强背景下,二季度国内活牛价格继续上涨。5月全国集贸市场活牛价格27.85元/公斤,较3月上涨4.7%,同比上涨2.2%;5月牛肉价格69.05元/公斤,较3月上涨4.8%,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二季度羊肉供应充足,而羊肉的终端餐饮需求疲软,不过同时牛肉价格上涨支撑,羊肉价格仅小幅下降。5月全国集贸市场活羊、羊肉价格分别30.8元/公斤、68.23元/公斤,较3月分别下降0.3%、0.5%,同比分别下降3.5%、3.7%。生鲜乳价格继续下行、低位运行。奶牛存栏量持续回调,但受奶牛单产提高影响,生鲜乳产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加之进口乳制品增长和居民牛奶消费持续疲软,生鲜乳总体供过于求,主产省生鲜乳价格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5月主产省份生鲜乳价格为3.068元/公斤,较3月累计下跌0.5%。
二季度蔬菜价格季节性下行,价格水平低于去年同期。进入二季度以来,全国蔬菜市场进入供应宽松期,蔬菜价格转入季节性下跌区间。加之2024年菜价偏高促使农户扩大种植面积,气温偏高利于蔬菜生长、单产提升,以及前期受寒冷天气影响推迟上市的蔬菜与正常茬口蔬菜同期上市,二季度蔬菜供应量骤增,蔬菜价格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5月全国蔬菜价格指数112.35,较3月降低10.8%,同比下降9.3%,且价格低于近三年同期水平。
(四)涉农产业持续回升向好
涉农工业加速增长。在出口方面,1—5月,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以美元计)增长率分别为3.5%和5.5%,主要依靠食品制造业带动;纺织业、造纸业、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2.6%、3.2 %和13.9%。在固定投资方面,1—5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为17.7%、16.1%、15.1%、0.9%,较一季度增速放缓,但依旧远超制造业5.8%的平均增速。涉农内需呈现稳中恢复态势。1—5月,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但较上年同期2.8%的跌幅有所收窄。1—5月,主要涉农工业产品需求重回增长区间,饲料、食用油、鲜冷肉、饮料、纱、布、机制纸的产量则分别增长7.7%、3.4%、9.9%、3.9%、7.0%、2.3%和3.3%,其他涉农工业产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5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6.2%、5%,食品工业规模加速增长。纺织业、木材业、造纸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2.9%、3.4%、0.9%,从5月的边际变化看,涉农增速比较平稳。
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高质高效。进入2025年,随着消费增长和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加。一季度,冷链物流总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4.0%,冷链物流总收入为1361.3亿元,同比增长3.9%。冷库项目资金投入87.46亿元,同比增长9.42%;在国家补贴政策带动下,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1—5月,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服装类、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变化6.4%、0.2%、3.3%、21.4%,其他商品类型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4.5%、6.1%,增速显著提高。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965.3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同比放缓21.8个百分点。
餐饮业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1—5月,餐饮收入22773亿元,增长5.0%;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4.5%,占餐饮总收入比重为28.9%,比上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突破5.5万亿元,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至23%,行业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数量占四分之一的规模餐饮企业,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整体盈利水平有待提升。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模式向沉浸式体验模式升级。乡村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打造丰富多彩的人文场景,给予游客独特体验。
(五)农村居民收支稳步提升和增速承压并存
农村居民收入延续增长态势。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同比实际增长6.5%,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7元,同比实际增长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增速下降幅度低于农村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比上年同期缩小0.03。从分项来看,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均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可支配转移净收入增速分别为6.7%、4.7%、8.4%、6.9%。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总体稳定。2025年4月,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较上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0.4个、0.1个百分点。5月,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较上年同期增加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0.1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速继续放缓。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呈下降趋势。2025年一季度,除财产净收入增速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0个、1.4个、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样面临持续增收压力。2025年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8795万人,同比增长为1.1%,比上年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5012元,增速为3.3%,比上年同期降低4.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但增速有所趋缓。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33元,同比实际增长5.9%,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63元,同比实际增长4.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9个百分点,增速下降幅度低于农村居民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支出比为1.76,比上年同期缩小0.02。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整体下行,部分领域价格上行。2025年4月至5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整体呈现温和下行趋势:4月,CPI同比降低0.3%,环比持平;5月,CPI同比降幅扩大至0.4%,环比下降0.2%,显示整体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下行主要受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居住类消费价格、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拖累。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供应相对充足造成价格回落、居住相关成本的阶段性低位运行,以及交通燃料价格下行的影响。但是,结构性改善信号正在显现。2025年4月和5月,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0.9%、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0.4%,0.3%;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0.9%,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0.4%、0.9%,这些消费领域覆盖了日常消费、文教及医疗保健等关键领域,为整体消费市场带来积极信号。整体而言,农村居民总需仍需提振,价格企稳尚需更多积极因素支撑,但核心消费类别的向好变化表明价格形势的改善动能正在积蓄。
乡村消费市场增速相较于城镇有所趋缓。2025年3月,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45.1亿元,同比增长5.3%,较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0.7个百分点;4月,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97.8亿元,同比增速放缓至4.7%,低于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5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5269.0亿元,同比增速回升至5.4%,与城镇增速差距扩大至1.1个百分点。而此前,自2023年5月起,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月度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城镇。
与此同时,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呈现下降态势。2025年3月,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1%,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4月,该比重为12.9%,同比同样降低0.2个百分点;5月,该比重降至12.7%,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自2021年起,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在2022年6月和2023年4月出现同比降低的情况,其他月份均保持不变或者同比增加。
县域消费对稳定内需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17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1%,较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同期,包含镇区和乡村地区的县乡消费品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8.9%,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进一步凸显县域消费的重要性。其中内在的结构性变化反映出县域内镇区消费提升是县域消费扩容的主要驱动力量。
二、第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趋势预测
(一)预计夏粮丰收态势明朗,生猪供应稳定充足
2025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产量将达1.5亿吨左右。冬小麦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播种后热量条件与气候适宜度总体优于常年。3月以来北方部分主产区降水偏少,耕地受旱情况较常年同期偏重,但农业农村部与水利部等部门协同实施的联动政策,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障了夏粮收获、收购等环节的顺利推进。当前需重点关注台风等极端天气对稻谷产量的潜在威胁。今年第1号台风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登陆,其带来的强风雨天气可能导致局部农田受淹以及部分抽穗早稻发生“雨洗禾花”风险。综合判断,在政策有力保障与前期良好条件支撑下,夏粮生产态势总体向好,预计产量保持在1.5亿吨左右。
预计三季度生猪供应稳定充足。自现行标准实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15个月处于合理区间。按10至12个月的产能滞后周期计算,全年生猪供应基础稳固。3月以来,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呈月度环比连续增长态势,其中4月屠宰量达3077万头,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20.0%,充分体现二季度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同时,3月和4月全国仔猪价格环比分别增长2.8%和5.2%,同比分别增长16.0%和6.6%,显示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按5至6个月的育肥周期推算,三季度生猪出栏量预计将稳中有增,但需密切关注二次育肥管控政策对猪价及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综合判断,2025年三季度生猪供应预计稳定充足,全年出栏预期依然乐观。
(二)预计农产品进口稳中提速
预计三季度粮食进口将迎来修复性反弹。国际层面,全球主要粮食品类供需宽松,联合国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持续下行,低价环境利于进口价差形成。同时,中美贸易摩擦趋缓推动大豆、玉米等品类关税下调,叠加南美价格优势,刺激三季度大豆玉米进口提速。国内层面,前五个月粮食整体进口进度滞后13.0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小麦进度滞后最为突出,三季度集中补库需求强劲。饲料需求高位趋稳与加工产能复苏支撑玉米小麦刚需,但大豆增产政策及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普及将制约大豆进口增幅。印巴冲突推高国际米价对稻米进口的成本压力,但国内价差优势仍支撑其增长潜力。综合判断,三季度玉米、小麦进口量环比显著回升,大豆进口温和增长,稻米进口维持高位,全年粮食进口总量可能低于上年水平。
预计三季度肉类进口总体平稳。国际层面,联合国粮农组织肉类价格指数环比涨1.3%、同比涨6.8%,其中牛肉价格因主产国可出口量有限创历史新高;羊肉价格受亚洲需求强劲及大洋洲报价上涨驱动;猪肉价格因全球需求走强及德国恢复口蹄疫无疫状态后出口急升;禽肉价格受巴西禽流感疫情冲击明显走低。国内层面,前五个月肉类进口进度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节奏平稳。三季度仍属肉类消费的相对淡季,终端需求疲弱叠加生猪产能稳步调控及牛羊生产有序恢复,进口意愿有限。巴西禽流感禁令虽影响我国禽肉进口,但俄罗斯等替代渠道可有效缓冲总量波动。综合判断,三季度牛羊肉进口将小幅收缩,猪肉进口维持低位平稳,禽肉进口总量稳定,全年肉类进口规模总体平稳。
(三)预计粮食价格稳中有降,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
预计三季度玉米价格震荡运行。当前玉米价格已处于阶段性高位,且玉麦价差逐渐缩小,小麦饲用替代或对玉米价格形成顶端压制,玉米上涨空间受限。三季度养殖饲用需求总体旺盛、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消耗按需补货,加之前期基层粮源逐渐见底,玉米供应偏紧,支撑玉米价格总体稳定;但配额内进口玉米有价格优势,若国营进口配额采购启动,进口玉米对国内玉米价格影响或将提升。7月存粮贸易商集中出货,叠加进口玉米到港,玉米市场供应增加,价格或小幅下跌;8月随着市场余量逐渐减少,终端需求或小幅上升,带动玉米价格微涨;但随着9月新季玉米上市,优质玉米供应增加,玉米价格或先涨再跌。
预计三季度小麦价格以稳为主。7月小麦新粮上市无缝衔接基层陈粮销售、政策性陈粮轮出,小麦总体供应充足;天气炎热面粉消费进入淡季,叠加学校食堂等团体面粉需求减弱,小麦制粉需求转淡,面粉企业开机率走低,小麦价格或稳中有跌。立秋后气温开始回落,制粉需求受学校开学,中秋、国庆节日备货影响可能出现增长,面粉企业按需采购建库,叠加部分小麦饲用替代需求释放,8 月小麦价格或小幅上涨。9 月新季玉米上市在即,饲料企业转向玉米采购建库,小麦需求减弱,小麦价格或止涨回落。
预计三季度稻米价格先跌后涨。夏季进入稻米季节性消费淡季,米厂以消化前期库存为主,稻米价格以稳为主,局部米价受贸易商心态松动或小幅下行;国际米价持续下行,进口稻米冲击国内市场,局部米价格或承压下行。7月全国大中院校放假,稻米集体性需求减少,米价或随之小幅走低。8月下旬学校即将开学,食堂提前备货,批发市场贸易商按需补货,需求量增加或推动稻米价格小幅上涨。9月新稻上市,稻米供应充足;大中院校开学,稻米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国庆、中秋节日稻米贸易商备货影响,稻米供销两旺,稻米价格或稳中有涨。
预计三季度大豆价格先稳后跌。随着南美大豆大量陆续到港,三季度压榨、加工需求将得到有效满足,国内大豆价格或以稳为主。7月高温湿热天气增多,豆制品保质期缩短,加之暑期大中院校食堂放假影响,豆制品需求阶段性减少;同期,东北产区和南方产区优质货源均偏少,供应偏紧,整体购销清淡,大豆价格或平稳运行。8月大中院校陆续开学,豆制品需求逐渐增量,但基层余豆仍较少,大豆集中上市前价格基本平稳。9月新季大豆陆续上市,供应量逐步增加,国内大豆价格或发生季节性下滑。
预计三季度生猪价格稳中有降。供需方面,进入7月后,全国气温普遍升高,猪肉消费进入淡季,市场需求整体偏弱;按照生猪生长周期,2024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的产能将在三季度持续兑现,生猪整体供应充足对价格形成压制,生猪价格或稳中有降。政策方面,随着下半年生猪产能调控收紧,三季度生猪出栏体重调减,生猪二次育肥受限,三季度生猪供应或集中上量,生猪价格或进一步承压下行。到9月中下旬,气温降低,猪肉消费恢复,国庆、中秋假期备货需求阶段性提振市场,对生猪价格形成短期支撑,或将推动生猪价格阶段性上涨。
(四)预计涉农产业规模增速基本持平
支持涉农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在三季度集中释放。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修订的《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30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建设名单。2025年是《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最后一年,当前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接近95%,叠加暑期乡村游需求释放等因素,乡村旅游将在三季度迎来加速发展。
涉农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自5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季度涉农贷款增速有望维持在8.5%的增速水平。2025年目标赤字率为4.0%,为历史最高水平,释放了财政积极发力的政策信号。在目标赤字率基础上,考虑新增专项债、特别国债、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资金,2025年预算内赤字率为9.4%。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食品工业转型升级、餐饮业促进和涉农内需扩大。
内需有望衔接出口成为三季度涉农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在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下,向美国“抢出口”使得食品出口需求在上半年快速释放,5月食品出口额同比增速已经放缓。随着夏季来临,生鲜农产品逐渐进入消费旺季,预计果蔬、乳品、速冻食品等产品销量将明显增长,二季度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随着假日经济回暖,餐饮企业纷纷开启新的经营模式,与乡村文化、地理标志农产品绑定加深,有望开启多元化餐饮需求导向的发展新阶段。2025年以来,海外民众对来华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继续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中国游红利”正在从核心城市下沉到县域,潜在来华乡村旅游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五)预计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三季度,受高温天气影响,部分建筑业、露天作业等户外用工需求阶段性减弱,或导致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出现暂时上行。但支撑就业稳定的宏观经济基础依然坚实。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较上月提升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虽然比上月降低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4%,环比增长0.2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势头。这种经济扩张态势将逐步、有效地传导至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局面。在宏观层面持续向好的背景下,虽然不排除个别月数据或有扰动,但农民工整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可期。
(六)预计县域消费市场支撑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将显著优化县域消费环境。随着“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战略深入实施,县域商贸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成本和配送效率将有效改善。更多高质量服务资源下沉至县乡层级,将有效提升县域消费的便利度和满意度,提升商品的可获得性与吸引力,为消费释放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从时间节点和政策资金安排来看,三季度正值暑假期间,居民出行活跃度和消费意愿较高,且“国补”资金有序下达,将进一步推动县域消费增长。另外,产业与人口聚集将扩大本地消费规模。县域正逐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吸纳就业的核心载体,将驱动本地消费需求的增长,直接为县乡消费总量提供基本支撑。
供稿: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为张海鹏、全世文,课题组成员为杨鑫、朱文博、乔慧、史雨星。